1984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座钢结构建筑——上海新锦江宾馆,到目前为止,全国也才有100多座这样的外观或雄伟或奇特的超大型建筑,上海建工的赵洪本师傅就参与了其中的12座。
上海建工集团机械化施工公司起重工赵洪本:“改革开放以后,我在埔东建设了8年,这8年我全部是在钢结构上,期货、香格里拉、证券、还有金融、金茂、还有我们现在施工的飞机场,国际机场都是划时代的东西。”
钢结构建筑,就是用各种类型的钢构件作为骨架的现代超大型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把几千件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钢构件,在高空中快速、准确地吊装到位,在我国这些要依靠一台或多台起重机来完成。
在采访中赵师傅说:“我们有限的设备起到200米300米以后呢,起重可能达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包括我们操作人员要动点小脑筋,怎么用有限的起重量把比较大的构件吊上去。”
高空吊装,有些像搭积木,如果不得要领,只能是既费时又费力。赵洪本师傅发现,在吊装过程中,被吊起的部件要找到它准确的设计位置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是吊装的难点,于是他发明了“模拟定点定位吊装法”,并应用到上海科技馆的施工中。
讲到“模拟定点定位吊装法”,赵洪本师傅说:“透过玻璃球里面的那个小球,(施工起来)它特难。它有8根不同类型钢管接在每一个点上,每个点上又有40个小球,小球连着接点以后,假如不是同步到位的话,这个球就不是呈圆型的,而是椭圆型的,所以我在施工时动了一番脑筋。”
赵师傅想,许多费劲的吊装,如果能在地面模拟拼装一下,有问题在地面解决好,那么在高空吊装时,只需要把构件提升到规定高度,就可以保证拼装成功率了。这一创新思路与做法,使他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吊装高手,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也一道使上海建工集团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始终在国内遥遥领先。
绝招靠想,绝活靠炼,创新要靠知识和经验的双重积累。二十多年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赵鸿本,不停地写、不停地算,不断地请教技术人员,亲手计算并整理了近3万字的施工笔记。遇事动动小脑筋,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工作上是这样,生活中他也是这样。瞧这个休息用的集装箱,麻雀虽小五脏齐全。
赵师傅自豪地说:“这个呢是我们根据施工特点自己设计的,在施工当中带来很多方便,而且这个比买来的好,这个用到现在已经20年了。”
赵洪本引以自豪的是,作为吊装工人,他恰逢其时,参与了新锦江宾馆、金茂大厦、上海科技馆等中国乃至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的建设,有幸见证了中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赵师傅颇有感慨地说:“通过我们工人在实际的操作中,把它变成一个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这是我感到非常自豪的。”
这星期我们接触到的工人技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岗敬业,并在有限的生产条件下练就了令人叹服的绝技绝活。的确,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科技理念要通过技术工人高超的技能来实现。中国工人是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