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5月开始,我国对云南滇池污染实施专项治理工作,目前大部分主体治污工程已经完工,项目负责人陈吉宁教授对工程的治污效果充满信心。
探索新思路
刚开始我们做滇池项目的时候,应该说我们对我们所提供的方案并不是特别有信心,那么经过两年的工作,当大部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的时候我们已经非常有信心地说,我们找到了一条初步解决面源污染的一个方案,当然这个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滇池由于以前水质清澈纯净,素有“西南名珠”的美誉。但八十年代开始,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携带农药和化肥的农田径流任意排放,致使滇池逐渐水质恶化,水华泛滥,成为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为治理滇池污染,2000年4月由国家科技部牵头首次向国内外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公开招标,最后确定由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和中科院水生所等有关单位负责承担这一项目。
技术突破
经过两年的攻关过程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些技术应该说现在就有了应用的前景,这些技术包括非常高效的人工湿地的建设,包括农村秸秆和废弃物的堆肥技术,包括施肥的技术,可以通过减少50%的施肥量不仅不减产而且可以增产的效果。
这是滇池具有代表性的治污工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这里的水生植物具有吸附污染物的作用, 通过人工填埋的沸石和炉渣同样具有高效吸附能力。它是净化污染浓度大且流量大的农村径流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滇池治理的过程中很多治污技术得到了检验和发展。
开展滇池治污工作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通过滇池的治理,水体的恢复,让人们坚信我们能够治理好我们的环境,另外一个,滇池的治理在技术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创新对我们国家都有共性,他对于其他河流湖泊的治理提供了一种经验和借鉴。
为治理湖泊的污染问题,国家曾实施了限制排放的零点计划,并陆续在一些大的淡水湖建立了生态站专门研究试点并推广治污项目,同时我国还把“三湖三河”的治理列入“九五”、“十五”期间政府的工作重点,国家科技部把对湖泊的治理问题列入“973”与“863”重大科技项目。现在,治理水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政府和百姓的共识。
公众参与
在湖泊治理中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非常重要,在国外一群旅游者去湖滨参观走时会带走所有的垃圾,我国大家认识到这点很重要。国际上有一种提法,叫科学家、管理者、公众共同努力,我相信我国会做得更好,当这天到来时,我相信我们的湖水变清,水色更美。
湖泊专家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当你喝一杯茶的时候,你把茶放到水里是非常容易的事,但要想把茶水变成清水就是非常难的事情”,湖泊的治理也是如此。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湖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教兴国七年以来,我国在水环境的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突破,但是环境的治理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一项工作,还原碧水清波,仍然仍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