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入民心的科学
这是上海豫园路上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它在当地远近闻名,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科普。
在南京玄武区蓝园街道,一个专门发布科普信息的社区网站深深地吸引着这里的居民。这个网站是由居住在这里的十三位院士自费开办的。
在北京,仅仅今年七月份一个月,中国科技馆的游客总量就超过了以往整整一年的流量。
(2)科学走进生活
如今,不仅仅是想提高生活质量的城里人越来越关注科学,在农村,科普列车、科普大篷车等等科普下乡活动也是红红火火。科普专家们手把手、面对面的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江西瑞金武阳村是江西脐橙生产基地。在专家的指导下,全村的果农一年就节省了种植成本30多万元。
今天,科学走进了平常老百姓的生活。“科学就在您的身边”,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徐善衍副主席:“现在不管是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还是企业里的职工,包括还有军营里的解放军战士,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普遍重视科普工作,以及人人都在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普及应该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种活动。”
(3)数据与见证
中国科协的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比1992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后,我国的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对此,深处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体会更深。
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樊建平副所长:“十年前,在中国谈论芯片的事情大概只能在研究人员之间来谈,今天呢,我们中学生、大学生和普遍的非科技的工作者都在谈论这个事情。这证明十年来科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4)科普的未来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七年来,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面对现存的差距,要想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养,科普工作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徐善衍副主席:“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科学普及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基础工程。作为一个基础工程来讲,在新世纪,我们的国家进入了实施第三步的战略目标了,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建设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这么一个现代化国家,那么公众的科学素质,就应该跟这个目标相适应。”
近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科普工作的发展。进入2002年,我国不仅颁布了世界上唯一的一部《科学技术普及法》,还制定了一个“2049”计划。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实现我国的公民人人都具备科学素养。
从三岁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到孩子18岁的时候,他就具有了世界统一标准下的科学素养。这是“2049计划”为我们勾勒的未来几十年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
前景的规划固然美好,但是,我们又不能不面对现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有8500万文盲。要真正的让科学深入民心,让每一个人都具备科学素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象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