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唤醒历史
(1)现代数字技术已经应用到了二千多年前的兵马俑身上。不久前西北大学研制了一种计算机文物修复系统,一改过去考古修复工作全凭经验手工完成的状况,专家们只需把每一片待修复的碎片信息输入电脑,计算机就能自动寻找出它们之间边缘最吻合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陶俑排列图。根据排列图进行的原件修复,使原来需要一个月的工作时间缩短为现在的一天。
(2)自从三年前6尊彩色陶俑出土以后,如何保护住它上面的色彩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科学家成功地用抗皱缩剂首先柔化它的彩绘层,又用聚安脂乳液把彩绘层黏附在了陶俑身上。专家们相信,这种联合处理法至少能让秦俑彩绘在未来数百年中完好无损。
(3)国外的考古学家也在利用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不打开棺木,就能把层层包裹的木乃伊从里到外看个清楚。通过对木乃伊进行全身扫瞄,电脑对扫瞄结果分析处理后,屏幕上就会呈现出清晰的三维图像。
计算机的介入,为科学家们的考古研究凭添了锐利武器。
恐龙的秘密
(1)小小的化石往往凝聚着厚重的时间份量。新近在中国辽西出土的这种原始热河鸟化石不仅有着1亿2千万年的历史,还给我们揭示了另一个秘密。它是现存唯一的鸟类肚子里保存植子种子的化石样本。这说明当时此类植物已有大面积的分布,又因为鸟类消化食物的快速度,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它一生中最后的晚餐。
(2)同样在辽西地区发现的中华神州鸟化石更是动摇了德国140多年来独家拥有最原始初鸟类化石的垄断地位。虽然叫做鸟,但它却是地道的恐龙。它拖着一条长尾巴,前肢明显比后肢长,没有牙齿,躯体只有鸽子一样大,专家认为这种恐龙已经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这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3)自96年以来,我国辽西地区已经成了世界古生物学者的圣地。权威的《自然》杂志不断报道中国恐龙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国学者也因为在辽西的多次发现和论证,奠定了本项国际研究领域中的优势地位。
(4)恐龙虽然会飞,但地球上第一种能翱翔天空的脊椎动物却不是它,而是它的近亲——翼龙。最近巴西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会捕鱼的翼龙化石,它头骨的流线造型和特殊的上下颌结构都与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剪嘴鸥十分相似。从化石推算,它身长1米8,却有一个1.4米高的大脑袋,双翅展开有4.5米,头顶上巨大的冠状突起占据整个头部体积的四分之三。科学家称这是目前发现的最为怪诞的生物之一。
(5)不久前日本千叶市举办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展,共展出来自中国、非洲、南美等地42具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模型。参观者仿佛回到了遥远的侏罗纪时代。时隔1亿5千万年,这种名叫“地震龙”的庞大骨骼第一次被人类组装起来,仅仅从最初发现它的化石到挖掘结束,就用了将近14年的时间。
鸟类是否起源于恐龙?人类祖先——最早的灵长类生物是否曾和恐龙一同生活过?小行星撞击真的导致了恐龙的灭亡吗?关于恐龙,还有着太多的迷团没有解开,而答案就隐藏在它们遗留至今的每一块化石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