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河北省黄骅市陈庄子村建成了苦咸水淡化站,当地农民们终于吃上“甜”水了。
过去,黄骅农民常年吃的是地下苦咸的高氟水,氟中毒是黄骅人的常见病。2001年6月,河北省省长到黄骅来考察后,做出决定,一定要让黄骅农民吃上符合健康标准的“甜水”。于是,黄骅水务局的科技人员,使用电渗析技术,也就是用电流分离苦咸水中的金属离子,再用高分子膜过滤盐份和氟的技术,制备出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淡化水。
陈庄子村的淡水站是由国家、集体、群众共同投资12万元建成的,每天可以制淡水30吨,每吨成本为2.90元。对于农民来说,每人每年只要花十五、六元水钱,就可以饮用符合健康标准的淡水。黄骅地区在一年里就建立了62个淡化站,解决了7万7千多农民的饮水问题。
黄骅是以村为单位,集中解决农民饮水问题。国家水利部根据各地水源、人口的具体情况,还采用了打井建池,提引山泉,集雨建窖,修建应急水源工程等科技手段和工程措施,力争解决干旱少雨地区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用水。
在内蒙中西部地区,解决牧民吃水问题主要靠打深井,但是以往常常出现打干井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内蒙水利厅的科研人员,使用连续电导率剖面仪,利用各种地层和岩石间电阻不同的原理,寻找贮水岩层来设计井位。最近两年来,科研人员在包头、锡林郭勒等地共测井位348个,准确率在95%左右。
但是深井运行水泵提水要使用柴油发电机,这种“以油换水”的办法,让有些牧民“打得起井,用不起油”,结果依然是没水吃。
内蒙水利厅的科技人员根据当地“风速大,日照强”的特点,又研制出风能和太阳能提水技术。
2001年7月,在海拔1600米的四子王旗山滩浩特,一套风能发电提水机开始运转,每小时可以从深井提水6吨,18500元的设备投资和充沛的风力资源,使得当地6个牧户25口人、3000多头牲畜的饮水有了保障。
而在查干补力格乡王江牧业点,自从安装了太阳能提水机后,牧民们用水方便多了。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处于没水吃或极度缺水的境地,为了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九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35亿元,运用多种科技手段,修建各类饮水工程240万处,初步解决了5100万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
2000年到2002年,水利部又安排国债投资57亿元,用于解决3409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氟砷病区改水问题。并且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0年,全国第一次农村人畜饮水工作会议在山西阳城召开。1994年,“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至1999年底,全国累计投入240亿元,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50万处,解决了2.16亿人的饮水困难。2000——2002年,国家共安排国债资金57亿元,计划解决3409万人的饮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