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往期回顾     编导手记     栏目简介         



监测海洋(2002年9月18日)


  2002年5月15日,我国海洋一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经过4个月的调试运行,9月18日,中国航天工业集团公司正式将海洋一号卫星交付给国家海洋局使用。

  在国家卫星海洋中心地面控制室里,屏幕上显示着卫星的运行轨迹和传输回来的海洋观测图像。

  3个月前,就是在这里,科研人员从卫星发回的海洋观测图像中判定:我国东海海区有异常情况,这有可能是爆发大面积赤潮的征兆。

  接到报告,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立即派出海监船开赴赤潮发生海区进行现场取样调查,经过现场验证后,有关部门发布了赤潮预警报,并采取紧急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小赤潮灾害对养殖业的危害。

  海洋一号卫星上装备有先进的水色仪和CCD成像仪,这两台仪器的光学系统和红外探测器可以把海水的颜色、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污染等情况记录下来,再通过卫星上的传输系统传送给国家卫星海洋中心的科研人员。

  海洋一号卫星在距地面798公里高空运行,每100分钟绕地球一圈,因此可以快速发现海洋中大面积的异常现象。从这幅卫星遥感图像中,可以看出海水中的赤潮分布情况。这些遥感观测信息为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准确地监测海洋污染,进而更好地管理海洋,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海洋一号卫星的升空,使我国拥有了由海洋卫星、海监飞机、海监船、海洋监测浮标等高科技手段组成的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有了这些监测系统,海洋科研人员就像有了千里眼,不用走出办公室,就可以看到远在万里之遥的上百万平方公里海洋上发生的各种灾害,这使我国对海洋的监测和管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00年6月,海监飞机监测到一条集装箱船在舟山海域泄漏油污,在海面形成20米宽5公里长的污染带,随后巡视的海监船也证实了这一污染情况。由于监测及时,污染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我国拥有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海洋污染和灾害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着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监测海洋是为了科学地管理好海洋。今后几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将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对海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在海洋一号卫星之后,我国还将继续研制和发展我国自己的系列海洋卫星, 为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振兴海洋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