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的74件展品中,观众最喜欢的展品和专家的评选结果居然没有一个重合,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您刚才看到的,是最近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全国科技馆展品创新奖》评选的最终结果。面对这些科普展品,观众和专家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分歧?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观众:我觉得方形的车轮的自行车的展品特别好,因为这个知识对我来讲是个新的,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新的。
观众:这次展览中有这么一个容易给人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的一个展品,是属于产生静电的一个装置,就是人站在上面,摸着那个球,然后头发都立起来了,就像这样比较生动的,让人印象很深。
我们这次要着力于鼓励我们制造出一些创新的展品。看它有没有创新性。而我们这次专家评出的创新产品,比如说科氏力,比如混沌水车,它都是很有新意的。
这样一些展品,它有利于推动科普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比如像科氏力是解决了在大学理论力学里的一个难题,科氏力这样一个题目实际上是在我们公众身边的就存在的这样一个现象。但是公众平常不了解,那么经过作者的创造性的一种思考,设计出展品,这是我们所要提倡的。
观众:有些东西是科学家或科技发明者发明出来的,他们有他们那种思维逻辑,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我们想不到那么多东西,从中了解一些科普的道理,因为本身不是搞这些工作的,就是找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来看。
标准不一样,评奖结果也就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评奖的对象既然是科技馆的展品,让观众喜欢和接受还是最终的目。
观众:科普作品可以是一种很活跃、很新鲜的东西。
观众:建议专家搞一些趣味性的,让大家循循善诱的接受,增加每个人的科普意识和科学常识。
观众:现在什么都讲体验,我们都讲体验经济吗,这种科普作品应该给你一种可以深入到其中体验从头到尾的这种感觉,从体验中获得知识,我喜欢这样的作品。
对于观众的要求,专家们是不是已经意识到了呢?
现在我们提倡我们的科技馆的展品一定要是互动式的,也就是观众不仅是通过眼睛隔着冷冰冰的玻璃去看你的展品,而是要把这个玻璃撤掉,让观众能够亲自去动手,动脑跟动手并用,那么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发明的这种能力。
科学普及已经进入到科学传播的时代,设立这两个展项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公众喜欢什么,那么公众现在看来对新颖性的参与性的非常有特征的展品非常喜欢,这个对于我们科普的深化来讲,给专家们、科普工作者就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