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翔的鸟儿从哪里来?它的祖先是什么?是已经灭绝的恐龙,还是一个不为所知的物种?鸟类的起源之谜一直是一个悬念,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古生物科学家。最近,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一批古生物化石为揭开谜团提供了可能。
2002年7月25日,在被称为世界生命演化历史化石宝库的辽西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原始的鸟类化石,被称作“原始热河鸟”。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各国古生物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周忠和和张福成是化石的发现人,他们根据“热河鸟”的化石特征绘制出了它的复原图。
“原始热河鸟”的外观体积硕大,羽毛色泽艳丽,既有现代鸟的轻盈又有远古陆地爬行动物的威武。
周忠和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它的尾巴很长,一般我们知道现在的鸟类还有很多化石鸟都有很短的一根尾巴,那么这个化石鸟尾椎有二十多枚,跟始祖鸟很多恐龙非常相似,特别是尾巴上的一些构造跟奔龙也非常的接近。这个特征恰好说明鸟类和恐龙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说这个化石从鸟的角度提供了这样一个证据。
热河鸟化石它的尾椎骨非常原始完整,发育强劲的脉弧及加长关节的突起等特征和恐龙家族中的奔龙十分相象,这一相像之处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世界性学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它的第二只脚爪特别健壮,这个特征与其他鸟类有很大区别,反倒和奔龙、伤齿龙的等小型兽类恐龙非常相似。历史上,辽西地区曾经多次发现长毛恐龙的化石。这些发现使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首次有了实物的支持。
在“原始热河鸟”的化石中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热河鸟的腹中保存有许多植物种子的化石,这是现存唯一一件鸟类肚里保存了大量种子的化石样本。保存下来的种子外表新鲜,可以说明在热河鸟的存活时期这种植物有大面积的分布,可供着鸟类食用,而且热河鸟的牙齿已十分退化,上下颌粗壮发达,专家推测这是为了适应吃种子的需要。
张福成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因为鸟类的新陈代谢的水平非常高,所以食物在胃中存留时间也非常短,他保存这么好的状态,说明了确实是它的最后一次取食的产物,或者说最后的晚餐,没有消化的晚餐。
原始热河鸟在吃完它的最后一顿晚餐之后就深深的埋藏在这片土地下面。
一亿两千万年前,这里时属白垩纪早期,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湖泊岛屿众多,气候为暖潮湿,生物繁盛,天空中有包括热河鸟在内的鸟类和翼龙,陆地有恐龙和哺乳动物,但受到环太平洋构造演化控制的辽西地区,由于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造成了大批动物的集群死亡。
中国辽西,这里曾经是山清水秀、龙飞凤舞,但却遭受一次次火山喷发所引发的灾难。这片曾经交织了美丽和悲怆的中生代生物的伊甸园,今天将为人们揭开鸟类起源的谜团提供更多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