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日 清晨
7月1日是一个值得大众欢庆的日子,对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张华民教授来说,今年的7月1日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一天距他主持的“863”项目——燃料电池的验收还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在张教授的带领下,工作人员进行着紧张的调试工作。在几代人辛勤汗水浇灌下,燃料电池终于结出累累硕果。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初现锋芒
1968年,阿波罗登月计划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惊人的一笔。载人航天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要实现这一梦想关键之一是要有足够的燃料将巨大的航天器送入太空。阿波罗航天器上用的是碱性燃料电池。一时间,碱性燃料电池的研制成为热门。
中国人也不甘示弱,60年代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由朱葆琳和袁权先生牵头,在没有资料、缺乏经验和设备的条件下开始研制碱性燃料电池。
1978年,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碱性燃料电池通过验收。
八十年代 进退维谷
由于种种原因,最初研制出的那两台燃料电池并没有派上用武之地。燃料电池的研究也慢慢走入低谷,鲜有人问津。
九十年代 焕发青春
由于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烧石油的发动机已力不从心了。烧氢的燃料电池电动机和电动汽车成为时代的宠儿。燃料电池又一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一次的明星是碱性燃料电池的兄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它的燃料是氢气和氧气(空气),发电时将氢气和氧气送入电池,在电解液中电离产生电子,电子在电池正负两极之间运动,产生电流,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并排出对环境无污染的水。
1996年,大连化物所在多年研究的积累下,仅用短短的一年时间就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又进入了崭新的一页,焕发出青春。
新世纪 蓬勃发展
2000年,张华民博士从海外学成归国创业,他选择了大连化物所,成为燃料电池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两年时间里,他手下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01年,燃料电池在电动中巴车上试验成功。
2002年,“863”电动车燃料电池项目立项,8月进行初试。
目前燃料电池已在航天器、电动车、潜艇、区域性供电上崭露头角。随着技术的发展,燃料电池家族中的成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采访临近结束时,我们问:时间如此紧迫,是否能按期完成任务,张华民教授非常有信心地说没问题。
2002年7月30日,燃料电池如期调试完毕送到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