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脚下的大地每天都在颤抖,全球平均每分钟就有10次左右的地震,每天有一万多次。好在99%的震动很微弱,我们感觉不到,可是那1%的震动,却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梦寐以求的是能准确地预测地震,但这一直是一个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我国政府一向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在建国初期,尽管基础薄弱,我们仍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一批地震观测台站,当时采用的是模拟观测技术,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80年代在国际合作中,外国先进的仪器让我们大开眼界,我国的地震工作者决定建自己的数字地震台站。经过“八·五”和“九·五”,我国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地震台网。北起漠河、南到西沙、东起牡丹江、西至喀什,数字地震台站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布下了天罗地网。
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和省级专业地震台站400多个,区域遥测台网27个,地方台、企业台900多个,群测点8000多个,形成了现代地震监测体系。
由于地震发生在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目前还没有办法穿透厚厚的岩石进行监测。科学家换了个视角,利用卫星从宇宙空间观测地球。科学研究发现,地表温度异常与地震发生有密切关系。通过安装在卫星上的红外辐射仪,专家们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对地球进行遥感探测。卫星把及时捕捉到的地壳表面温度变化告知地面,专家再结合地质构造、地震带分布等信息,经过分析就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今非昔比,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地震预报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997年初对新疆喀什7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短期临震预报。
1999年底对辽宁岫岩地震进行了成功的短期临震预报。
灾后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1999年,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正式成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它使我国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2001年我国第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各种先进的搜索设备、营救设备、通信系统、医疗救助系统、救援运输车辆被运用到地震救援中,助了一臂之力。
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社会发展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物拔地而起,重大工程如水电站、核电站等项目也纷纷上马。因此现代建筑对抗震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为了避免房屋在地震中倒塌,就将房屋结构与地基紧紧连接,这样反而使地震能量迅速通过地基传到房屋结构中,造成建筑物损毁。现在的隔震房屋是使基础和上部房屋结构分离,从而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传送。地震时虽然大地晃动很厉害,但建筑物基本不动,不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