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雨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它也许就是引发一场洪灾的罪魁祸首。
九八年八月十六号下午四点,长江委接到国家防总的紧急电话,要求在一个小时内回答,沙市可能出现的最高洪峰水位等六个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着中央启动荆江分洪区的决策。也关系到荆江分洪区内居住的数十万群众和数百家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的水情预报最终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足够的依据,根据这些预报和分析中央决定不分洪,为国家挽回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从那以后,长江委的预报员们一直致力于研制一套自动收集和传输水文数据的系统,既减少观测员的辛苦,也提高信息收集精度和传输效率。
九八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长江防汛的投入力度。由于水库承担着调控洪水的的重任,因此长江中下游水库建成了首批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清江梯级开发控制工程隔河岩水库就建立了这种系统。它包括了八十多个水位、降雨量自动观测站,覆盖了清江流域两千多平方公里的范围。
2002年6月23日至24日,清江地区出现了汛期以来的第一次暴雨。隔河岩水库预报系统随即启动。这个范围内的降雨量以及河流水位等信息被自动采集,每隔半个小时向总控中心传送一次,比原来节省了近一个半小时。
根据降水对水位的影响,预报系统自动分析,得出需要隔河沿水库开闸放水的结论。六月二十四号,上游第一次洪峰形成,由于提前采取了防御措施,这次洪峰没有对下游带来影响。
但是只有固定观测设施还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水雨情预报体系,还需要获得动态实时流量、水位等信息。所以,在长江上还行驶着一些水文观测船。在洪水来临的时候,观测船要行驶在湍急的江面上,负责观测动态变化的水情。
在这条船上装备了先进的观测室。使得水文工作者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室内进行观测。
这里不仅仅有常规的观测工具,还能装备一些特殊设备。譬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使我们精确地得到某一坐标点上的观测数据;利用三维水底地形测量系统,还可以使我们直观地看到河床的情况。同时,水文船上先进的传输系统会将采集到的数据迅速传回岸上的信息中心。和其他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科学的预报洪水,为中央的决策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为抗洪防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