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将来,您只要坐在家里或办公桌前,轻轻点击计算机的鼠标,就能够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迅速查阅到全国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和艺术表演团体的所有资源。这样的情景能够实现,是因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的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已经正式全面启动。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负责人 张晓星:“数字图书馆是融入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不局限于图书馆场馆的社会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传播知识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以后。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源基本上囊括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各行各业的知识。”
7年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信息化仅仅是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概念,计算机也是办公自动化的奢侈品,而互联网则更是少数人嬉戏的一个神秘处所,当时人们想要借阅一份资料,常常需要用几天的时间到图书馆等场所去查找,而我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当时也仅有4台通讯服务器,十五台终端计算机和40多个网上用户。据统计,到1997年底为止,我国仅有不到30万台计算机上网,而且其中85%以上是通过拨号上网的。
针对我国信息化滞后的现状,江泽民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也适时地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自1995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的信息产业以年均增长5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起来,信息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现在,我国的宽带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信息公开化和社会共享的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查阅一般的资料只需要坐在家里点击计算机的鼠标,瞬间就能完成,信息化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同时,网络远程教育让大山深处的学子能够面对面地聆听到著名学者的讲课;政府部门的网络化办公既节省了开支又加快了办事效率;农民依靠网络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增加了收入。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带动了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向前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仅能够进一步享受到网络智能化家庭带来的便利,更加方便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信息化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对加快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