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往期回顾     编导手记     栏目简介         



走进国家种质库(2002年7月16日)


  在这块位于北京市区内的作物品种试验田里,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种植物杂交品种,和保存的各种移植来的草类植物。

  这种生长于新疆、内蒙一带的冰草,由于草场退化,被科研人员收集回种籽加以保存和研究。这片小麦就是冰草和普通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实验的新品种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董玉琛博士:“ 冰草,它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多年生的草,自身抗寒力、抗旱力都非常强,拿回来的数据材料中有些抗病能力也很好,这些我们都做了抗病鉴定。收集这些种子和材料,放到国家种质库里,把抗寒、抗旱、抗病虫害好的冰草拿来与小麦杂交。”

  一切作物的研究与开发都源于物种的收集和保存。很久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宁肯饿死娘,不动种子粮的说法,可见种籽是一切生物繁殖、进化的根本。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或有能力的国家都相继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种质库。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植物遗传资源,这一方面为广泛的种质收集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与许多国家一样,由于环境不断恶化,土地遭到侵蚀,大量物种面临濒危境地,又使这份收集与保存带有某种抢救的迫切性。

  我国国家级种质库由三座低温种质库组成,其中两座位于北京,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另一座是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复份库,平时只作保存,不做研究和开发利用。

  国家种质保存,是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防潮、隔气、保温、除湿、制冷,为种籽创造低温干燥的储存环境,延长寿命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目前国家种质库容量40万份以上,自动控制,自动显示,自动记录,日处理种子能力200份,一般作物种籽可保存50年以上,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种质库之一。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期库和国家种质苗圃组成辐射网,形成健康有序的种质材料的分发与交换。 资源共用,成果共享。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王述民博士:“作物种子资源长期保存,是育种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21世纪粮食安全的保障。我们这个国家库,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利用,通过一些生物技术的办法,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深入鉴定和评价,从中发掘一些好的种质资源,发掘一些好的基因,把它利用到作物种植里。”

  近年来,我国在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作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极大地增强了作物抗涝、抗旱、抗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大幅度增产增效给农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物物种的保存与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命题。中国正以资源丰富,库存雄厚,技术先进和科研成果推广显著等项优势,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未来环境的改善, 生产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和利用种质库的程度。谁占有越多,研究越充分,谁就占有主动。

  资源是有限的,深入开发利用使之焕发出无限生机。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