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然而近年来,粮食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尽管收获的小麦堆积如山,农民却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也很难卖到好价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小麦连年丰收,粮食大量积压,但是品质差,不适于制作高档面包或优质方便面,农民出现了卖粮难。
其实,其他粮食作物普遍存在同样问题,品种不对路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近几十年来,农业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超级作物育种研究,他们利用杂交、转基因、空间环境、细胞工程等各种高科技手段,成功培育了一批既高产又优质的粮食新品种,并在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民育种家沈天民,从1980年开始,历经几十年时间,将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兰考906,它平均亩产720多公斤,较普通小麦增产20%,创立了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被称为超级小麦。
兰考906具有高产、优质的双重特性,很好地解决了普通粮食作物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适宜于制作像面包、蛋糕这样一些对面粉质量要求高的食品,目前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种植。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我国南方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由于水稻是雌雄同株,自花授粉,国际上一直认为要使杂交规模化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几年后袁隆平正式宣布“三系法”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从而一举解决了水稻杂交规模化的世界难题。这使我国水稻亩产平均增加了20%,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
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尝试在即将发射的卫星里,搭载一些作物的种子,让它们成为不穿宇航服的太空“游客”,在强烈的宇宙射线、失重以及一些未知因素的环境中接受洗礼,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太空种子竟奇迹般的成了优良品种。
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开始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粮食新品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了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但是在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受到光线和温度不稳定的影响,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假杂交稻种,造成产量的大幅度下降。
科学家把抗除草剂基因引入水稻品种,只要在秧田施以除草剂,杂草和假冒杂交稻就会被杀死,只有转基因水稻可以存活,使杂交稻增产能力提高10%以上,同时也解决了杂交水稻生产过程中种子纯度不够高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综观现代农业发展历程,新品种已经成为粮食生产的生命线,也是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的根本保障,展望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粮食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