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每到长江进入汛期时,湖北省武汉港汉口港埠公司书记胡振国都要仔细地查看、测量长江的水位。在今年长江的汛期来临之前,武汉市沿江堤防修筑起的防渗墙,使胡振国改变了这个老习惯。
湖北省武汉港汉口港埠公司党委书记 胡振国:"我们单位紧邻江边,过去汛期来了以后,洪水一涨,我心里就很不塌实,要到江边去看一看,水涨了多高,害怕出险,那么现在,我放心了。"
在经历了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袭击以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从1999年秋开始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堤防进行了全面的勘测,针对这些堤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决定分别对它们实施大规模的防渗处理和固基护岸处理。由于这些工程修建完成后,绝大多数将被江水和地表土所覆盖,人们平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它们又被称为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
长江中下游干流的堤防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两岸人民抵御洪水的直接屏障,绝大多数已经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加上白蚁洞穴等生物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残迹等因素,造成了填筑质量差、土质杂乱、生物洞穴多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
设计人员在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之后,经过周密的计算、分析以及试验取得的数据,把在水利枢纽大坝和城市基础建设中应用的垂直防渗墙技术,根据江河堤防的应用条件,将这些技术优化设计成为仅有30厘米厚,深达10至40米的垂直防渗薄墙技术,大胆地在江河的堤防建设中首次加以应用。
修筑防渗墙主要是为了隔断地下水的渗漏,确保水利大坝或高层建筑物的安全。但是在江河堤防上修筑的防渗墙,则既要控制地下水的渗漏,以保证大堤的安全,又不能完全隔断地下水的渗漏。因为长江中下游沿江两岸的地下水,需要通过堤防下的透水土层与江水建立紧密的互补关系。如果防渗墙完全隔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会导致两岸在雨季产生内涝,雨季过后则又容易出现旱灾。
根据堤防所处的地质结构和曾经出现险情的情况,设计人员在堤防地基比较疏松、历年洪水出险最严重的堤段,将垂直防渗墙设计为穿过透水层一直修筑到地下坚固的岩石层上,但这种全封闭的防渗墙最长不能超过2公里,以便两岸的地下水仍然能够通过墙体的上下游两端与江水互补;对于渗漏问题主要出现在大堤,而不是地基的堤段,设计人员根据计算得出的准确数据,设计出防渗墙的修筑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