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往期回顾     编导手记     栏目简介         



从《科学》到《青年》(2002年5月4日)


  83年前的今天,一场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口号的运动,唤醒了无数寻求救国之路的青年。83年前的今天,“科学”和“民主”的种子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被西方列强割据的动荡时代,也是以徐寿和詹天佑为代表的早期科学家的时代,当时中国并没有科学一词,在他们眼中,西方的科学就是 “格致”之学。直到1897年,康有为才把“科学”一词正式引入中国。自此之后,“科学”与“格致”二词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庚子之变以后,一大批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经过了系统的科学教育,他们意识到,当时的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科学的知识体系。1914年9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任鸿隽,杨杏佛,赵元任,胡明复等9名中国留学生决定结社办刊,向国人宣传科学。他们创办的《科学》杂志,一直办到了今天。

  《科学》杂志是第一本中文左起横排的书刊,为了让国人接受这一新鲜的排版方式,《科学》杂志特意声明,不是故作新奇,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早年中国科学社经费拮据,会员们只能自费印制《科学》杂志,而科学是促进国家发展动力的思想,却早已在中国科学社的社员中达成了共识,他们在创办之初就旗帜鲜明的写下这样的话。

  八个月以后,陈独秀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在杂志的发刊词上我们能读到“科学与民权就像是车舟之两轮”,“科学使欧洲强盛”这样的文字。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战斗的《新青年》呼唤着新文化,新科学,顽强地与旧文化进行着斗争。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科学的种子已经被深深地埋进了古老中国的大地之中。而《新青年》杂志刊登的一篇篇战斗檄文,鼓舞着正在觉醒中的国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革命先驱,也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介绍进了中国。后来的中国就是在这些革命思想的指导下,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进了21世纪,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前进的巨大推动作用。

  让我们铭记这些事件,因为它们影响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