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1万6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罢工。这既是工人为自身权益的一次奋争,实际上也是人与机器矛盾激化的体现。
机器代替人的劳动,本是几千年来人类长久的渴望。科技是将它从梦想变成现实的坚实阶梯。最初人类的愿望是单纯的:机器的诞生只是为了延伸人类的器官能力。
直到工业革命的初期,机器发明还只是源于个人的偶然机遇和兴趣。自从科学家参予之后,付与先进的理论基础,科学与机器的结合开始让生产力突飞猛进,巨大的财富随着机器转动,滚滚涌出。
如何利用冰冷的机器进一步取代人的劳动?这是二十世纪中叶,研制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初衷。能够对人的动作进行简单摹仿,它们首先在美国日本的汽车和电子工业自动化流水线上被大量应用。随后出现的水下机器人、管道机器人、农业用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逐渐涉及越来越广的领域。这时它们还只是单纯的器具,是人的肢体的延伸,无法超越人的能力。
80年代,各种学科的先进技术为研制第二代机器人提供了保证。具备初级智能,可行走避开障碍,自动识别判断的感觉型机器人,不再以简单摹仿人体动作为目的,而被付与更尖端的技术,要求适合特殊环境的应用。
911事件以后,美国人用机器人拆开含有炭疽孢子的信件;命名为"阿富汗探险者"的机器人也正被研制用于到战场等危险的环境中采集新闻。
智能化机器人成为二十一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它不仅具有人的学习与反应能力,而且开始具备自我意识层次。新的科技再一次为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五个原子大小的量子晶体管和DNA计算机的产生,从理论上解决了制作类似人脑和神经元的可能。预计再过五十年便可产生具备工程、医药、法律、科研等方面高级知识的机器人。
机器人初期形体都比较巨大,现在正向着灵活多变,体积小巧发展。最新的超小型机器人只有4立方厘米,可以置于一枚硬币之上。而正在试制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进入到血液中为人类治病。
中国的机器人研究水平并不落后。体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等综合实力的仿真世界杯足球赛、6000米深水自治、能在太空中自由移动等多类型机器人都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今天,全世界约有75万个机器人,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
从最初代替人力的简单机械,到现在具备高级智慧智能机器人,科学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命运。
目前机器人正向着人们不可思议的方向发展。会吃饭、会生孩子的机器人都在研制当中。当机器人完全具备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未来人类是否终将被它取代?
科技如何发展将是唯一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