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本期内容
 |
 |
人际交往话距离(2003年6月13日)
由于非典型肺炎的威胁,人们格外注意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些日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增加了,但人际交往的距离却被迫拉大了,孩子只能以这种方式和妈妈见面。“密切接触”几乎成了“危险”的同义词。随着非典发病人数的下降,我们相信正常的生活离我们已不再遥远。那么在正常的生活中又该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呢?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交往时分成四种不同的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是一个人与最亲近的人相处的距离,在0到45厘米之间。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我们看到,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互不相识的人通常保持着僵直的身躯,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而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则会依偎在一起。如果最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在亲密距离中相处,会导致情感缺失,甚至会在生理上出现不良反应。一项对比试验表明,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得快,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出47%。因此专家们认为,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敏感的距离,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把握这个距离。
个人距离的范围是45厘米到1米之间。人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往往在这个距离内问候和交谈。
社交距离一般在1到3.5米之间。其中1米到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例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要求其他客户必须站在“一米线”之外。
2到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商务会谈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相互之间除了语言交流,适当的目光接触也是不可少的,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个景别的视觉效果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
公众距离往往是公众集会时采用的距离。一般在3.5米到7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所以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会走下讲台朗读课文,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人际交往的四种状态只是大致的划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人际距离的准则会有所差异,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和喜欢的人交谈要靠得近,熟人要比生人靠得近,性格外向的要比内向的人靠得近,女人之间比男人之间靠得近。仔细想来,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都建立在恰当的交往距离之上,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冲突却往往是从不恰当的距离开始的。因此,在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距离语言”,我们才能在越来越拥挤的地球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交往中科学地把握好距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