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时间:2002年11月5日20:30
主持人:张虹
嘉宾一: 英诺(五届环法冠军 环京赛形象大使)
嘉宾二: 巴意(国际自盟培训部主任)
嘉宾三: 田俊荣(中国自协秘书长)
节目简介:为期一周旨在展示北京新风貌,体现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理念的首届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刚刚落幕,五次环法赛冠军、本次环京赛形象大使英诺先生走进《五环夜话》,与国际自盟培训部主任巴易先生、中国自协秘书长田俊荣、自行车世界冠军李娜、央视记者辛少瑛等嘉宾共话自行车这一绿色运动。2003年,环法赛将迎来百年诞辰,这一国际著名的公路赛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同时,也让人们欣赏到法国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嘉宾们将就参加环法赛和环京赛的感受如何?环京赛与环法赛有何差距?中国自行车运动水平如何提高?如何通过环京赛展现北京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风光等方面问题在节目中与观众进行交流。
节目内容:
主持人:各位朋友,欢迎收看五环夜话节目。大家都知道在天安门骑自行车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想法,在天安门上留个影是在每个人的家庭里都有那么一幅。我们今天就找了一幅,年代应该是北京的六九年、七零年左右,应该是五一的一个节日。当时天安门广场还可以骑自行车,这个妈妈推着小孩在天安门广场留了个影,这个小孩就是我。这时候大概我可能也就三四岁,但是我知道就在今天天安门广场上,也举行了一个环北京自行车赛的荣誉骑行的仪式,恐怕真是有很多人都可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过了一把骑自行车的瘾,我们看一看今天比赛的情况。
(天安门荣誉骑行短片)
我们今天也非常高兴请来几位跟我们环北京自行车赛有关的的嘉宾。这是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也是本次环京自行车赛的形象大使英诺先生。英诺先生在法国非常有名,但我想许多观众朋友和我一样,说起法国著名的男人都会想起阿兰德隆和齐达内,这恐怕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两个法国男人,不知道英诺先生觉得自己在法国和阿兰德隆和齐达内相比,自己的名气怎么样?
英诺:今天我很高兴。首先我想当时在我比赛的时候,自行车运动是非常高的水平,当时我在骑的时候,路的两侧有很多很多人在看,这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旁边很多人欣赏我们的话,就给我们很多激情。
主持人:可能英诺先生的意思是说,在公路上比赛自行车,那个感觉可能跟阿兰德隆被电影影迷观赏,齐达内被球迷观看的感觉是一样的。
英诺:是同样的一种感觉,他可以让我们很高兴,让我们有这种激情去从事体育运动。我想他们应该也是和我一样的。
(英诺介绍短片)
主持人:巴意先生和中国有非常好的关系,巴意先生今天自己有没有试一试在天安门广场上骑车?在天安门广场上骑车的感觉是不是不大一样?
巴意:对我来说是的。我不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冠军,我原来是自行车运动员,后来我成为教育者,开始专门培训人。开始的时候,我是为法国工作,现在我是在整个世界上工作,为世界自行车协会工作。我主要就是训练教育,发现一些好的苗子,在中国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好的人,我们和中国联系近十年了,而且中国的自行车一年发展比一年快,而且我们和中国的自行车协会有很好的合作,和田先生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们之间互相信任,合作的很好。而且我们希望也可以把我个人的经验知识带到中国来,对中国的自行车运动有用,而且中国现在正在准备2008年的奥运会,所以我们想利用我的经验能够让我们中国自行车运动员,能够很好的骑车,能够不要犯可能会犯的错误。
主持人:田先生今年好像特别忙,忙完了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又忙亚运会,又忙到环北京自行车赛,当时为什么想到选英诺先生作形象大使?
田俊荣:原因很多。我想,英诺在世界自行车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特别在法国非常有名,我跟他已经见过几次面。第二点,我们这个环京赛开始运作就想和环法赛接轨,因为非常巧合,英诺先生他又是环法赛的形象大使。我想环法赛大使和环京赛大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合。我们也想通过英诺出任我们的形象大使,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环京赛的品牌层次。
主持人:英诺先生在天安门广场骑车有什么特殊感觉吗?
英诺:确实非常非常令人惊讶,这是非常伟大的一个广场,这就好像我们的香榭里舍大街一样,是非常美的一种感觉。因为在北京参加北京的环北京自行车赛的人,不是参加法国自行车的人,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推广一个环北京自行车赛,当然我希望,你们也能够看看我们欧洲是怎么操作的,我很希望就是明天或者一年两年三年以后,能够有中国非常水平高的运动员出现在环法自行车赛群当中,表现出他们高超的水平。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把国外的车队能够请到这里来比赛就可以比较一下我们各自水平到底怎么样,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有一个中国的自行车队能够到欧洲去到法国去。
主持人:我们说自行车运动员有一些非常惊人的素质,我记得记者采访四届环法冠军西班牙人安杜兰的时候曾经说过,安杜兰冲刺的时候心跳是每分钟180下,平时是每分钟30下,非常惊人的一个变化,不知道英诺先生平时心跳多少?冲刺的时候能到多少?
英诺:现在我每分钟挑60次,但是在我在比赛的时候,最低是30下,但最高的时候是195次,如果我要从195的心跳退回到60分钟60跳,我只要6分钟的时候就够了。所有的骑自行车的人,他们的心脏跳是很慢的,一般的情况下,他最低可以到每分钟28跳。我有一个地方,这一地方是多出两公分。
主持人:我想追问一下,他刚才说自己哪多出两公分?
英诺:这段就是从膝盖一直到臀部这一段,我多了两公分。一般来说,小腿和大腿的长度应该是一样的,如果我没有这个区别的话,对于我们搞运动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还有一个特点,氧摄入量非常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们都觉得环法比赛是最高级别的自行车公路赛,中国自协办的环京自行车赛,据说在等级上排名是第2.6级,是一个比较靠下的一个级别,觉得环京赛如果跟环法赛比的话,这个差距在什么地方?
巴意:这个之间的差距实事求是讲是比较大的。因为环法自行车,它是世界上最厉害最强的一种比赛,它比西班牙和意大利都要强,而且我们现在做的环京,主要是符合中国运动员的需要,而且中国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训练的很多,但是他们比赛得太少。比如一般的情况下和阿姆斯特朗相比的话,我们跑的太少,阿姆斯特朗一年要跑一百多天。而且我们中国现在跑就封闭的跑比较多,没有参加很多的比赛,实际上应该更多的参与世界比赛,中国自行车协会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行努力,想办法让中国的自行车运动能够把他提上去。参加环京赛的外国人比较少,以后要做这个工作,应该把请外国人来的日期大大提前,让他们有时间准备。
田俊荣:环京赛从整体看筹备时间是比较短,今年五月份才确定搞这个赛事,临时注册2.6级,尽管筹备比较短,但是应该说组织者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说在赛段的设计上,在队伍的邀请上,包括在赛事的的包装上想了很多办法。
(赛事包装宣传片)
田俊荣:这个赛段就是突出一个“环”字,就是环北京。首先,是一个“大环”,我们这次在赛段的设计上,经过了北京的十四个区县,包括城八区和郊区的六个区县,基本上大半个北京我们都要走过,一千多公里七个赛段,十天的时间;另外,一个环就是我们刚才讲今天的二环,这是一个环,另外我们把很多的赛段安排在一些区县的城市绕圈赛,像门头沟区一百零八公里的城市绕圈赛 ,十八圈,所以在赛段的设计上也想了一些办法。正像刚才你介绍的,我们把北京的一些历史人文和一些风景都含盖进去,应该说在赛段上是很有特色的。
主持人:您没想到过突出北京特色?索性在北京什刹海胡同里边安排一个赛段?
田俊荣:什刹海搞一些个人计时赛可以,因为到时候,比如说今天六十人比赛太窄,路宽必须七米才能够比赛。
主持人:据说为了这次环京自行车赛,我们还专门设了一个公司,北京环京公司王向也来到我们演播室,是不是我们请咱们王经理给咱们说说这个环京?王经理就为这么一个赛事办这么一个公司是不是也太冒险了?面临这个赔钱的可能?
王向:因为作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冒险,比如说英诺先生,其实他从自行车运动方面,带给我们冒险当中有一种挑战自我,我就感觉,做任何事情,特别是做一个自行车比赛,让我感觉到那种挑战,那种冒险我觉得值。
主持人:但是我们觉得我们是自行车大国,自行车人口很多,但是自行车运动未必就这么普及,这恐怕也是存在一个培育的问题,您怎么想?
王向:我觉得培育就说的有点大了,我们的自行车大国是作为一个交通工具,现在我们的工具已经几乎都被运动型自行车所代替了。
主持人:我觉得今天我们来到场上有几位装备都特别专业,您平时骑自行车是玩呢,还是就是准备锻炼身体啊?
观众:锻炼身体,最远骑到清东陵。
观众:我们有时候看说队伍的组成情况,一个说岁数大了多 ,有妇女的、有体弱的,我们就选择一些平坦一点的路段走一走,如果体力好我们就进山了。
主持人:田先生,允许业余车手报名参加环京赛吗?
田俊荣:实际上我们这几年搞的比赛有些也特意安排一些群众性的参与,像前不久中国环游,我们有一千多人的群众进行,但是要参加专业比赛可能还有个过程。
(环法赛短片)
主持人:从画面上看,自行车手非常的颜色鲜艳的队服,但是场下其实有很多给我们印象很深刻的,但是我们就苦于没有到环法现场去看过,而我们电视台的同事 ,《世纪猜想》制片人辛少瑛,辛导,就曾经参加过今年的环法自行车赛,辛导您到了环法现场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辛少瑛:我们在那见到了最优秀的运动员,也感受到大赛的那种紧张,的确我们参加的是一个最高等级的公路自行车大赛的报道。但是给我们感触更多的,好像是经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方面的体验,在环法自行车给我们带到了很多不同的地区,我们也感受到很多地区不同的文化氛围。我今天带来这本书就是环法组委会交给我们每一个记者人手一本的书,它上面写的就是环法经过的地区和它的文化,而且我学了很多过去在历史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车在一路走的过程中,两边的观众把酒都送到我们行进的车窗里边,所以感受最深的是法国民众的热情。我觉得公路自行车赛,它不同于别的在场地中的比赛,在运动场中比赛,观众是坐在观众席上的,跟运动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公路自行车不同,它是穿行在道路上,它应该更容易亲近观众。有时候我们的报道车是在自行车选手出发前两三个小时 ,我们就出发了,但是两旁赛道两旁已经全部都是人不断地在向我们挥手,几个小时,我们的手就不断地在挥舞,他们也不停在呼喊,不停在跟我们回应。有一次,我记得在走过一片山的时候,山上的一片的人在齐声的喊,中国人,你们好!当时我把这句话翻译给我们的人,大家都特别感动,因为他们可能看到了有关的报道,知道有一支中国的摄影队在那里,当时真的让我们特别的感动。我希望将来咱们北京的自行车大赛也能够有这种感觉,因为我觉得硬件很重要,我们北京也是古都,我们也有古建筑,我们也有现代化建设,但是我们人的素质怎么样?我们能不能给运动员这种鼓励?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精神面貌带给全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跟环法相比,赛段的设置,包括整个运动的水平,咱们不得不承认还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咱们也不能只甘心老当2.6级2.5级,不知道您这方面有没有更长远的想法?
田俊荣:环京赛是婴儿,刚刚出生的婴儿,环法赛明年是百年历史,一个一百年的赛事和一年的赛事肯定有差距,所以我们赛事的组织者,我们也想把环京赛作为北京的一个赛事品牌,或者作为北京的一张名牌来宣传北京,来宣传北京的风土人情。那么,我们也想在今年能够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稳步前进。
主持人:巴意先生,您平心静气的来评价一下环京自行车赛,您觉得有多少要改进的地方?
巴意:自行车作为一种运动在中国不是非常的普及,不受到别人的重视,虽然中国有很多很多的自行车,我们要想办法能够留住这些人,就像我们环法能够留住很多人一样,而且要让他们参与我们的运动,要让我们的运动员给他们签字,然后使得他们能够和我们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运动中来。环法自行车和任何国家自行车赛一样,它如果要发展,要进步,它有阶段的,就好像一个运动员逐渐成长起来一样,我想北京环京自行车赛应该一年比一年好,另外我们如果没有一些非常有名的自行车运动员,我们的环法自行车也不会这么有名,这么的成功,因为这些运动员是我们这场戏里面的主要演员,是要让他们给我们的民族给我们的年轻人一种激情,一种力量,要让他们为我们的国家争光,要让人民,我们国家的人民对他们感到骄傲,我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不要冒进,不要太快,就是要一步一步做,要一点一点的,能够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最后让我们中国的自行车运动发展得非常好。
主持人:说到环京赛,在赛段设计上能不能借鉴一些环法的经验?比如说在名胜古迹前,比如说着绕着故宫,绕着景山骑行?咱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可以在电视镜头上很上相,可以给大家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在这方面咱们有什么考虑?
田俊荣:实际上我们今天的赛程的安排已经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了,从紫禁城前面出发,这就是我们古老的北京,古老的文化古老的历史,然后进二环路,二环路应该是反映我们北京变化的一个缩影吧,高楼林立,最后到奥林匹克中心,实际上,我们在第一段赛段设置上已经考虑这个因素。但是当然跟环法赛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在赛段上还是要借鉴一下环法赛的经验。
主持人:咱们这个比赛是不是准备一直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
田俊荣:这个可能说的时间短一点吧,我们一直办下去,一直办到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
主持人:会不会说这次比赛的很多赛段就会是2008北京奥运会公路赛的一些赛段?
田俊荣: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因为当时的路面还没有最后定下来,我们初步确定的路线,
公路个人赛段路路线就是南二环、南三环,这次今天第一天比赛的路线恰恰是南二环部分赛段。我们2008奥运会公路个人赛和个人决赛的赛段,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这次比赛也是对2008奥运会,从组织工作上,从硬件上一个很好的准备。
主持人:英诺先生是咱们环京赛的大使,你作为大使肯定也对北京的比赛,你觉得北京环京赛怎么样?
英诺:我想开始的时候,做得已经是算很不错的了,我们来看一看交通的安排,整个组织不错,在电视台方面,用现有这种设备来进行,你不能够马上就把我们现在和外面的人进行比较,我们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来做环法自行车赛,你们可以学看、可以学。
主持人:刚才巴意先生也提到一点,就是说比赛需要自己的一种英雄人物来提升大家对赛事的关注,其实我们中国自行车也有这样的人,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位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冠军的得主李娜。
李娜:我很想成为像英诺先生这样的人,必须要付出可以说比他还要苦的比他还要累的过程,但是我不会惧怕这种过程,我会迎接它,迎接更难更艰险的挑战。
主持人:咱们还没有出现一位奥运冠军,出现一位环法冠军这样的人物,李娜觉得这方面的缺陷在哪?
李娜:我感觉国内跟国外人的素质、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短距离方面差得距离稍微短一些,所以中国女子短距离跟世界高水平有一拼吧,可以在比赛中有一种抗衡。我想在2004或者是2008,有可能中国会夺得奥运会金牌。
主持人:我们知道李娜是在巴意先生的国际自行车联盟培训部里训练过,巴意先生作为培训部主任,平时也负责李娜训练的很多事情,觉得李娜练得怎么样?
巴意:总的来说,她是非常好的一个人,不仅个人的素质,而且她们所进行的训练都是这样,马涅是他们的教练,他在一年当中负责她们的训练,我觉得对一个教练来说,有她们这样好的两个运动员是很不错的,是一种幸运。如果他们有他们这样的努力,不仅在自行车赛里边,还在其他的行里边都会得到成功的。我想他能够有这样的训练是一件好事情,
就好像自行车跟田径一样,他们有很多地方是一样,但是有的地方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凯琳赛和我们讲的公路赛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为之间有很大很大的区别。李娜的主要特点是腿的力量以及速度,英诺先生他主要的能量是坚持和耐力,尤其我们要能够忍耐要有耐力。英诺刚才解释的时候,说我们首先要把我们的机能体力能够符合我们的长时间的耐力的训练。
英诺:我想她学的已经很多了,我想她必须继续做下去,应该相信她的教练,如果这个运动员们能够理解,我们要从这样一个运动当中得到兴趣,在五到十年,如果他们可以从中感觉到享受的话,他们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的运动员。李娜她得到了中国或者亚洲的冠军,李娜她不应该是亚洲的冠军,她对我来说应该是全世界的冠军,她应该是全世界的冠军,她应该不是仅仅的看重亚洲的这个奖牌,而应该是全世界的金牌。
主持人:熟悉自行车运动的人都知道这黄色领骑衫意味着什么,如果是在一个赛段获得冠军,像英诺先生在他比赛时穿上的黄色领骑衫,我知道咱们中国选手在公路赛中穿黄色领骑衫也就是在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中有一位选手曾经穿过两次。李娜因为是在场地自行车赛所以她不可能穿黄色领骑衫,但是最后得金牌,跟黄色领骑衫差不多一个颜色。但是咱们一直在,中国选手一直没有机会去参加环法这样的比赛,参加环法自行车比赛是需要具备一定级别的人,车队和车手要一定水平才有资格去参加环法,我印象中咱们中国女选手大概只参加过两次,您觉得咱们有没有机会将来男车手或者是水平更高的车手在环法赛上取得好成绩?
田俊荣:坦率的讲,应该说我们的男子公路运动员跟世界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但是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样一个目标,从环青海湖比赛我们就开始萌发这个概念.但是环京比赛更加坚定我们这样信心,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吧,我们也相信我们的中国选手能够有希望参加环法赛,并且取得好的成绩.
巴意:我们里有很好的一些人,我想中国人体力可以了,而且精神也可以,他们比其他的地方的人可能还要更好一点,中国人训练工作很认真,中国人在田径游泳都成功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自行车方面让他们表现得更出色呢?要是要达到这一点应该说有一些投入,一些人力和物资的投入,比如说我和英诺先生,我们都想办法把他们接过来,让他们进入一个更好的循环状态.我们要挖掘他们的能力,要让他们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目前给他们建议一个非常正确专业的训练的计划,这个训练计划 在欧洲使得他们能够达到很好的水平,为什么中国自行车运动员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够达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教练不行。
辛少瑛:要提高一个项目的运动成绩,群众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法国的时候采访了很多老的冠军,自行车运动员中的老的运动员、老冠军,他们都提到一点,当他们在孩提的时候,看见环法的运动员从他们门前通过,从他们村庄过去的时候,他们就立志要从事这项运动。所以我觉得这环法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但一年一度的环法好像是一个播撒的机器,在人们的心中一年一度播撒着对自行车运动追求的种子,所以我觉得在北京、在青海,在中国我们举办的这些赛事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介入进去。
主持人:我们今天还请来了一位参加环北京自行车赛的新西兰的朋友,这位先生对环京赛的赛段有什么感觉?
新西兰车手:我以前穿过黄色领骑衫,但不是在环法赛中,也不是在环京赛中,但是穿黄色领骑衫也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得冠军不是一夜之间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北京路很宽,很容易骑,虽然天气很冷。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长城前面的一条路,可能那会是一条景色漂亮,骑起来特别带劲一条路。中国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国家,群众热情非常高。
主持人:刚才我们很多都提到了从小对自行车的喜爱,可能是对整个国家自行车运动发展至关重要的。其实我们大家看我们今天场上还有很多小伙子,大家看那位小伙子一身装扮就是很专业的自行车车手。我们今天话题说的是环北京自行车赛,其实甭管是公路自行车,还是场地自行车,还是山地自行车,我觉得咱们对自行车的热爱是将来咱们自行车运动水平提高的最关键地方,感谢大家收看五环夜话节目,我们一起来在我们小伙子的车技表演中结束今天的节目好不好?我们欢迎小伙子的车技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