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离开故乡十多年了,但是故乡过年饺子依然飘香。
每逢年末岁初,辛苦了一季的故乡人,欢聚一堂,在饺子里包进一年来的艰辛和欢乐,包进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因此,这面馅合成的小东西俨然是喜庆的极品。
每到年三十,有说有笑地一家人换上一身干净的便装,有的系一条围裙,围着面板坐定,调馅、和面、擀皮、包馅,在小孩子上窜下跳地欢声笑语中,让一个个“过年饺”从轻柔的手中滑落。猫头似的饺子,好像也受到那溶溶气氛的感染,都掩不住满脸的笑意,笑出了皱褶。
那几年,我家人口不多,再加上爸爸和叔叔工作在外,全家团圆很不容易,我家就更看重这餐“过年饺”。说起包饺子,奶奶的手艺最好,有四、五种手法,最常用的是两种,一是“挤饺子”, 皮上放了馅, 拉起一边, 合起来把边儿放在左手虎口上, 两只手一挤, 一只肥胖的饺子就成型了。 另一种是“捏饺子”, 放上馅把皮对折之后, 用左手托着,右手一点点把边儿捏在一块儿, 捏出来的饺子有花边, 十分精巧。我很喜欢,因此就老让奶奶用这种手法包。奶奶就笑着在念念有词中,包出一排排白胖胖的花边猫耳饺。
待饺子包好后,天已渐渐黑了,稀稀落落的就听到一些赶早的人家放鞭炮、煮饺子。小孩子是比较心急的,只想吃完了饺子出去玩,于是,我和弟弟妹妹就缠磨着家里人赶快煮饺子。那时,四处的鞭炮声已响成一片,“过年饺”在沸腾的蒸汽中争先恐后下了锅,真像谜语说的一样:“南边来了一群鹅,扑扑通通跳下河……”。
随后,煮过三滚,一碗碗丰满圆润的饺子出锅了,一口咬去,又香又鲜。想起它,我心中的欢乐就无法表达,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年……。
湖南长岭炼化公司岳阳兴长:王自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