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回顾2001年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大案件         



广东毒大米案


  “毒大米”到底有多毒

  “毒大米”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国家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毒大米”

  “毒大米”事件反思


  2001年7月底,广东省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在广州白云区某村三个非法加工大米的仓库查获用过期储备粮加工,含有黄曲霉毒素、矿物油等致癌物质的大米308吨。

  这些袋装过期大米储存在闷热肮脏的仓库里,大米上爬满虫子、布满虫丝,加工前的原米发黄、发黑、发霉并有刺激的异味。经非法加工漂白抛光后,竟变成了晶莹剔透、闻不出异味的“优质大米”,分装进各种假冒的包装袋里,以每吨2200-2700元人民币的价格批发给市内的一些酒楼、集体食堂、粮油经销店,还发货到广东省其他市、县及湖北等地。

  这些经非法加工漂白抛光后变得晶莹剔透的霉变大米,就是后来媒体称之的“毒大米”。正是这些“毒大米”,使许多广州市民住进了医院;也正是这些“毒大米”,使得一些爱吃米饭的广东人在一段时间内谈“米”色变,不得不改吃面食。


  “毒大米”到底有多毒


  广州市粮食局有关专家初步判断,这些变质大米是过期的战争储备粮,按照有关规定,只能用作工业用途生产酒精。在抽查的样本中,发现含有超标黄曲霉毒素、矿物油等物质。

  黄曲霉菌是真菌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空气和土壤中,在有氧、温度较高和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易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麦、棉籽和大豆等农产品上生长发霉。

  黄曲霉毒素的急性毒性主要是肝脏损害,造成肝细胞变性,脂肪浸润、胆管增生等。黄曲霉毒素不仅引起家禽、鱼类、家畜和其他动物的肝癌等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类肝癌发病率也较高。国际癌症研究所将黄曲霉毒素确定为一级人类致癌物。

  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食品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严重者在2至3周内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黏膜黄染、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的表现,也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

  2000年12月初,广州一消费者反映,他们全家食用了一种东北珍珠米后,所有的人都出现了拉肚子、头晕的症状。

  2001年3月13日,广东省消委会公布了“广东省污染毒害消费者十大案件”,其中毒大米被消费者评为为“十毒”之首。


  “毒大米”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在广州石井、天平架、东旺等几个大型粮食周转市场,记者问起大米批发商们谁是主管部门,回答是:“卫生部门、技术监督、工商吧,也可以是粮食部门。”但至于谁主管,就不知道了。

  目前监管市场的各个部门,分管的都是自已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在旧体制下,监管单位只需要监管粮食系统就行了,对象简单,监管起来也容易。因此对于粮食也从未出现过类似毒米的恶性事件。而随着市场进入者的增多,监管难度也逐渐加大,早在1992年,广州市经营粮食的商贩就已达1600多家,如今甚至连卖杂货的士多店也卖粮食。

  原来的主管部门粮食局也出现了新问题。粮食系统的一位官方人士透露,目前省市两级粮食局先后在编制上纳入了计委,原来那些仓库、运输设备、粮店等资产成立了省、市粮食集团,粮食局未来的职能都不明确。同时这些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较多,每项政策都将引发粮食系统的大变动,每个人都忙着适应形势,难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如果把粮食流通市场比作一场球赛,那么它的主管部门就相当于是这场球赛的主裁判。而一场没有的主裁判的球赛,又怎么能够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


  国家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毒大米”


  2001年初,广东等地曾发现大量掺有工业用油的大米,经查,此类大米是不法分子用陈旧米掺入白蜡油等工业用油,进行抛光处理而制成的,色泽明亮,对消费者有很大的欺骗性。这些工业用油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人食用后会出现急性中毒、严重腹泻、昏迷等症状。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厉打击在食用大米中掺混工业用油的制假售假违法活动,坚决摧毁“有毒大米”的加工、销售窝点,对涉案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

  在广东执法部门对“毒大米”进行了严查、打击后,卫生部也立即对“毒大米”事件进行了相关部署。

  卫生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严厉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劣质大米的违法犯罪行为。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迅速开展大米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坚决铲除非法制售劣质大米的窝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立即组织对辖区内所有大米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对触犯刑法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001年9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有关部门对广州市17个大商场、超市销售的50批次袋装大米进行了抽样检查。结果在抽查的50批次样品中,合格39批次,合格率(指内在质量)为86.7%,没有发现“毒大米”。


  “毒大米”事件反思


  致癌大米事件的发生,反映了诸多的监管问题。在由《南方都市报》举办的“致癌大米事件之深层反思——食品安全与对策研讨会”上,众多与会人士都认为,食品尤其是大米制品市场确实到了一个急需整顿的时刻。食品安全是消费安全的底线,但目前各类劣质食品充斥市场,已给群众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方式,容易造成监管的空白,在今后的监管中,各部门还需要加强协调,对于食品安全进行系统的监控,加大检查的力度。

  虽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面对诡计多端、技术日益高超的造假者,面对花样繁多、几可乱真的造假商品,广大消费者总是显得那么弱小而无助,似乎永远也跟不上造假者的步伐。但愿造假者们能够多一份良知、少一份贪欲,但愿我们的执法部门的打击力度能够更大一些,让我们的百姓不要在吃饭时还总是惶恐不安!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