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龙安志在中国生活了20年,可以算是一个中国通了,几年前他就非常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他预测中国将是下一个崛起的经济强国。我们也注意到,2001年对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评价,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国外。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评价中国经济状况的时候,特别是在我们经济比较好的时候,往往要在乐观的前面加上谨慎或者审慎两个字。那么中外的经济学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判断上的差异呢?
樊刚:龙安志所做的工作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什么呢?西方的媒体、学者一直用老眼光看中国,而恰恰用老眼光看中国,等中国经济增长,确实比别人增长很快的时候,中国有好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突然感到很惊讶,突然感到这个事不可理解。原来以为中国经济应该垮掉,突然中国经济怎么又腾飞了,或者世界经济这么不好还能保持七点几的增长,对此觉得非常惊讶。
李强:总的来看,应该说我们自己的经济学家和我们自己,对问题看得更深入一些。在我们和国外很多教授交往过程中,实际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从总的趋势上看,我们则往往注重一些具体环节。对中国的经济,如果从总的趋势上看,确实是不错的,但如果你注重到它的内部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好比一幅油画,你很远看的时候是一幅清晰的油画,但你真走进去看这幅画,你会发现画的细节有很多很多问题。
钟伟:龙安志讲的那段话说,崛起当中的经济强国之类的,实际上他看到的是彼岸,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中国学者是站在此岸,我们已经清晰地知道我们的彼岸就是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中国,关键是我们怎样从此岸达到彼岸,所以从这个角度,如果从历史的纵深感来看,2001年的含义是非常深远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樊刚:我们用20多年,做完了别人一百年所做的事情。这件事情已经是很大的成就,这个成就还没有解决我们全部问题,因此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老是在看问题,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外国人他没有使命去解决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