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回收难题难解,是否应该回收争论依旧。
经济日报 经济周刊记者胡凌凌:“我认为不应该进行回收了。”
“(废旧电池)它已经失去了经济价值。”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协会副会长 张帆。
“大气中的汞80%来自于废电池,废电池不处理那怎么能行呢?”一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学生讲。
究竟有无污染,是否应该回收,产品说明问题。
河北省干电池检验站高级工程师张虎:"我是生产电池的,在生产时,一般都要加汞、镉、铅等这些有害的重金属。 目前市场上高汞电池的含汞量是低汞电池含汞量的一万倍。”
废旧电池是否应该回收,在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中分歧很大。
争论的焦点在于,第一,废旧电池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第二,废旧电池有没有回收的价值。争论双方各持己见,短时间内还很难达成共识。
所以,人们的行动上,就有了两种表现方式,一是自觉存放起来,二是当垃圾扔掉。
电池的主要成分是各种重金属。每年几十亿只已经破损、被腐蚀的废旧电池丢弃在垃圾中,农田里,里面的重金属物质就会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零星散落的重金属到底会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到底会不会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呢?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很快,便因为大量重金属的无序排放,进入了环境污染的黑暗期,不断爆发的大规模环境事件,促使西方科学家开始研究长期储存在江河、湖、海沉积物和土壤中的污染元素。
有研究发现,有害元素到环境以后,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不是会被庄稼吸收,会随着雨水流到地下水、河里或湾里,四面八方一点一点不断汇集来的污染元素,慢慢的就会污染水体,污染的水体进入食物链,被动物吸收,植物吸收,最后被人体吸收。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林景星介绍:“震惊世界的日本“痛痛病”,就是因为镉污染引起的,1953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典型的汞中毒事件。这些病,我们现在把这些病叫作“生态环境地质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是由于人为的地质活动,引起这些元素,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作用,然后进入到环境里头,然后再通过食物链,食物链然后转移到我们人身上,那么转移到人身上以后,它有几个效应,一个是爆炸效应,一个是延缓效应,一个是积存效应。就是说,你不是一吃这东西就得病的,不是这样的,它要存到一定的时候,然后呢,到一定的量,就会爆炸,就会得病了。”
这些极微量、但极有害的元素进入到环境,最先会使生命脆弱的植物、动物灭绝,使生物多样性急速下降,而进入人体后,刚开始的一定时期内并不会引起人群发病,但当这些化学元素积存到人所能忍受的极限量时,其毒性就会发生爆炸,而一旦爆炸那就将是地方性、区域性、高比例的人群发病。生态环境地质学家称之为“环境化学定时炸弹”。
在世界上公认的四大剧毒元素镉、汞、铅、砷中,电池就占了三种,而汞、镉、铅又是人体绝对不需要的元素,他们一旦进入到人体是很难排除掉的,这种由重金属引发的高危病又是可以预防不可以治愈的。
有了对有害元素的清醒认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先对所有的对人体有害的元素进行分类,列出详细的名录。然后对含有这些有害元素的产品,包括电池,在生产的源头就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对那些进入到消费者手中的含有有害元素的产品,各国的处置方法略有不同。有的是通过垃圾分类的渠道,最终回收到处理厂,集中处置。有的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在购买这些含有有害元素产品的时候,强制实行以旧换新,以最终达到回收决不散落环境中的目的。
研究发现:
镉污染引发痛痛病、心血管病、 高血压病;
汞污染引发水俣病;铅污染引发心肌损伤、 心肌肥大;
砷污染引发黑脚病、 肺癌、 神经紊乱;
锌污染引发胃癌、 食道癌。
全球1/4的疾病与环境有关,因环境污染全球每年1100万儿童活不到5岁。
记者:“在我国,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电池都有广阔的消费市场。2000年我国使用完就要扔掉的一次电池的生产量为170亿只,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国内的消耗量达80亿只,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电池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而其中84%是普通锌锰电池。二次电池中68%是含镉高的镉镍电池。这些电池的品质到底如何呢?”
记者在北京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河北省衡水市一家商店,以及河北农村的一个小卖店里随机购买了一些日常经营的电池,目的就是为了解这些电池的成分和质量,确认它们一旦废弃,是否会造成污染。
“我们以最低三角钱、最高三元钱不等的价格共买到6个品牌30节电池,先后分两批送到了河北省干电池检验站。检验它的含汞量和放电量。检验还没有开始,毛病就显露出来。”记者,“你摸一下这个。”
河北省干电池检验站高级工程师张虎:“这个电池已经坏了,已经再不能放电了。”
记者:“2001年5月产的,那几只电池怎么样?”
张虎:“这个电池也不好。”
记者:“怎么了?”
张虎:“这个起保护作用的塑料皮能拿出来,根本拿不出来才对呢。”
据检验站的高级工程师张虎介绍:“我们通常使用的干电池又叫化学电源,它之所以可以不用电源插座就可以放电,是因为电池里面的正负极有电位差的存在。平时外电路不接通,电池不放电;而一旦电池的外电路被导线和用电器接通,电池的负极就会放出电子,而正极材料就会接受电子,电子作定向移动,电流就会产生,电池就会放电。”
电池的工作原理,决定了目前组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一定是可放出和接受电子的金属材料。现在我国生产的电池里,用锌、锰、镉、镍、铜、铅等金属材料较多,此外电池里还要有大量的酸、碱、有机电解液,加在一起才能最后完成放电。
在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中并没有剧毒元素汞,那么,电池厂在生产电池时为什么要加汞呢?
汞作为锌负极的缓蚀剂是被后加进电池里去的,目的是为了减轻锌电极的自放电时间。说通俗点,也就是增加电池的保质期,碱性锌锰电池加汞后可增加四年的储存时间。否则还没有到消费者手中,电池就会自动吸气、放电、鼓包、腐蚀。
电池中汞元素对环境的危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90年代初,就立法禁止含汞电池的生产和销售。
中国轻工总会等九部委也在1997年12月31日给出了中国电池低汞化和无汞化的时间表:
2001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生产各类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
2002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市场销售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的0.025%的电池;
2005年1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生产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
按照这个规定,我们手中的电池,只要它的汞含量占到电池总重量的万分之250(0.025%)就是高汞电池;而无汞电池的含义也并不是一点汞没有,只是它的汞含量小于或等于电池总重量的百万分之一(0.0001%),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PPM。那么,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电池能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呢?
河北省干电池检验站高级工程师 张虎:“通过检测,电池的含汞量参差不齐,有的非常好,小于百万分之一,符合无汞电池的要求;而有些电池的含汞量是非常非常高,甚至达到了0.5%(5000PPM),……它高于低汞电池标准的20倍,高于无汞电池标准是一万倍,它属于高汞电池。另外有一些电池,这样的电池,尽管它标明电池是无汞的,它有一个无汞的标志,但是,这样的电池是含汞电池。”
2002年1月1日起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的0.025%的电池的生产和销售。但是只从记者买来的30只电池中,就有六只是汞含量高达5000PPM的高汞电池,占到20%。这说明,目前在我们的市场上还有一定量的高汞电池、假冒低汞电池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记者:“每年拿到你们所进行检验的产品一共有多少?”
轻工业部化学电源研究所所长王金良:“大概有近300家。”
记者:“电池企业目前国内要有一千多家,那么就意味着有近一千家电池厂的产品是不去您所检验对吗?”
王金良:“大概有几百家,主要是个体企业,还有行业以外的企业也比较多。搞假冒电池的绝大部分,几乎是100%,全部是生产的高汞电池。 ”
王金良曾在《电池》杂志上专门发表文章,详细剖析了我国电池无汞化不容乐观的原因。他认为,由于工艺、设备等技术原因使现在能批量生产低汞无汞电池的厂家还不足15%,而无汞电池的成本每只就要比高汞电池高一毛一到一毛六,区区一角钱,却会对一般品牌电池的市场竞争力造成致命的威胁。所以,只要监督打击不力,假冒伪劣电池中就一定会增加一个新成员,那就是假冒低汞无汞电池。
大量有毒有害的垃圾电池充斥市场,使电池回家之路更加漫长。请继续收看《绿色调查》。重金属流失到环境里会污染环境,可它作为原材料,却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内,这些原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记 者:“贵州万山汞矿吗?请找宋龙顺矿长。”
宋龙顺:“自从上个月的15日法院公告,按照破产法贵州万山汞矿由于矿产资源挖完了,这个矿也就不存在了。稀有金属的储量没有了。与我们一样规模,曾经也属于全国最大的湖南的汞矿,几年前也已经枯竭了,我们这些大型的汞矿基本都不存在了。”
记 者:“那么我们现在用汞该怎么办呢?”
宋龙顺:“还有一些小矿,另外就进口西班牙的、美国的。不过价格就高多了,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吨9万多元。”
记 者:“那么几千名职工该怎么办呢?”
宋龙顺:“都按照破产法在安置。”
贵州万山汞矿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汞矿。最高时年产2万多吨。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出口。汞资源形势严峻,那么,锰矿储备情况又会怎样呢?
据《中国电池工业史》记载,1990年6月2日,中国电池协会曾专门组织了以张裕根为组长的放电锰矿调查组,历时45天,行程8500公里,对电池的主要原料锰矿进行一次专题调查。调查情况表明,随着锰矿的不断开采,我国放电锰矿的品位正以较快速度下降,锰矿资源趋于枯竭。已探明的放电锰矿石的储量,只能供全国电池行业使用10年左右。
调查报告提醒说:这是一个应当引起电池行业重视的问题。
1990年至今,十多年过去了,在这十几年中,中国的电池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池的产量已由1990年的64亿只达到了2001年的170多亿只。
现在锰矿的情况又会怎样呢?我们特地赶到了上海,找到了原中国放电锰矿调查组组长张裕根。
“放电锰矿储量下降得非常厉害,品位下降得也非常厉害。现在的二级品等于过去的三级品,现在的三级品等于过去没人要的四级品。”张裕根。
已经退休的张裕根一辈子从事电池的原材料采购,从1966年到1990年曾经五次对中国的锰矿资源进行调查,在几个月前又提交了一份对全国几个主要锰矿的调查报告。
从张裕根的资源情况调查看,照目前的开采速度,预计5年、10年、15年不等的时间我国锰的供应就会发生严重的困难。除了汞和二氧化锰以外,电池当中的另一种主要原料就是锌,锌资源的储备情况或许会让人乐观一些吧。
中金岭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郑顺德:锌矿资源还可以开采五-十年不等。
资源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人类的无限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地球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垃圾山、垃圾河在不断地增高、增长,可是我们的回收利用工作,却总也让人见不到可观的效果。好的纸张是木材做成的,我国每年流失的废纸有600万吨,相当于我们浪费森林资源33万公顷。电池同样也是好的资源做的。有环保人士为废旧电池算了一笔帐:拿2000年为例,我国生产的干电池有170亿只,如果信手一扔,扔掉的将是:
100亿只废旧电池==14.3万吨锌
26万吨二氧化锰
125吨汞
208吨铜
2.7万吨氯化锌
7.9万吨氯化铵
4.3万吨碳棒……
人类经过了250万年的进化,身体里的60多种元素已经达到平衡,哪一种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得病。所以按照国际惯例,不论是粮食,饮用水,还是土壤,国家对它们当中的镉、汞、铅、砷、铜、锰、锌等几十种金属元素的最高允许含量都规定了相应的标准,拿水为例,其中汞的允许含量标准是0.001PPM,这就意味着,即使是一个完全符合标准的不超过250PPM的低汞电池,一旦被扔到水中,也会使它所投到的那吨水的汞含量超过标准250000倍。
一方面是资源的日益短缺,一方面又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是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又是归家无期。
为了资源,为了环境,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是你我今生的明智选择。
好,请继续关注《废旧电池何时回家》的第三集处理《处境 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