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栏目空间     编创人员     最佳推荐         



我心飞翔  


  黑颈鹤在飞、在舞、在鸣,天上、水里、沙地中,是它们美丽的身影。

    每年过了农历10月,海拔3000多米的这片高原海子就会出现一群美丽的大鸟,寒来暑往,春去冬回,千百年来,不曾改变,当地的百姓称它们是神鸟,是仙鹤。

  主持人: 各位观众您好。欢迎收看《绿色家园》(绿色空间)。屏幕上的这种鸟您认识吗?它和我们熟悉的丹顶鹤有点像,却比丹顶鹤少了头顶的红冠。它夏天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天在云贵高原越冬,是我国独有的、终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神秘大鸟,直到1876年才由俄国科学家在我国的青海第一次发现,并将它命名为--黑颈鹤。

   资料:图片或影像,字幕打出名称、栖息地。

  解说词: 据科学家考古发现,鹤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人类还要早6000万年,最早出现在非洲丛林中的鹤,头上都戴着美丽的冠羽。后来,气候变冷,冰川出现,许多动物都灭绝了。鹤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为了适应环境,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它们逐渐地走出丛林,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长出了适于长途迁徙的翅膀和羽毛,成为迁徙候鸟。冠羽也消失了。

  然而今天,鹤类的生存却遇到了巨大的威胁,如今中国现有的8种鹤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还被列为《国际动植物贸易保护公约》中亟需挽救的珍惜物种。全世界现存黑颈鹤不足7000只。我国的云南省是黑颈鹤越冬的主要地区,大约有2000只。

  [回到演播室]

  主持人: 是什么原因使黑颈鹤的种群数越来越少,濒于灭绝呢?我们请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鸟类学家赵欣如老师。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见解。

  赵欣如: 1、黑颈鹤繁殖能力差,成活率低。

  2、高原地区气候恶劣,生存条件差。

  3、人为的捕杀。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生存发展对黑颈鹤的影响。我们可以到云南昭通地区大山包乡去看一看,那里是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情况就很典型。

  画 面: 云南昭通大山包地貌。鹤在高原的生活情态。

  解说词: 云南省昭通地区大山包乡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平均海拔3000多米,地势平缓开阔,是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每年大约有近1000只黑颈鹤来这里越冬,是全世界黑颈鹤总数的1/6。

  眼前这片水面叫大海子,是大山包黑颈鹤相对集中的地方,据这里的老人讲,就在40多年前,黑颈鹤不仅在这里越冬,也在这里繁殖。那时候,大海子的水草有一人多高,出没海子里的狐狸会来偷黑颈鹤的蛋。50年代,大海子修了水库,沼泽干了,海子周围就逐渐成了荒漠。从此黑颈鹤再也不在这里下蛋了。40年间,海子周围由原来的13户人家增到了100多户,其它的许多小沼泽,也被当地人排干了水,改作了农田。

  黑颈鹤主要吃沼泽地里的水藻、草根和块茎等植物。偶尔也吃田螺、昆虫或蜥蜴这样的小动物来补充营养。沼泽没了,黑颈鹤的食物来源也没了。找不到食物的黑颈鹤常常飞到农民的地里吃洋芋或蔓菁。

  大山包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气温只有6.2度。连玉米都不能生长,只能种洋芋、荞麦和蔓菁,是昭通地区的特困乡。普通农民的口粮通常只够吃9个月的。有时,春播的种子被黑颈鹤吃了,农民一年的收成就落了空,也会受到挨饿的威胁。人鹤争食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省级保护区成立后,就开始有计划地给黑颈鹤投食。尤其是大雪覆盖和农民春播的时候。通过投食帮助黑颈鹤度过难关,缓解人鹤争食的矛盾。

  现在,大山包地区共有五名投食员,分布在黑颈鹤五个相对集中的栖息地。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是投食的时间,给黑颈鹤投食,成了这里独特的景观,由于常年投食,投食员和黑颈鹤和距离越来越近。人和鹤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宋正礼同期声:我和它们搞了十几年关系了,不怕我了。

  [回到演播室]

  主持人: 这真是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

  赵欣如: 实际上给鹤投食也是无奈之举,从野生动物的角度看,野生黑颈鹤过分依赖人类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况且,表面的和谐下还有着更深层的矛盾。

  主持人: 什么矛盾呢?

  赵欣如: 我们先一起看看片子。

  画 面: 被破坏的海垡子,炉膛里的火焰。

  鹤在沙地上留下的脚印。

  耕地撒种的农人,鹤的各种神态。

  解说词: 大山包地下资源贫乏,森林覆盖率不足5%,当地政府每年补贴11万多元向村民供应平价煤烧,可即使这样,大多数村民仍然买不起煤烧。许多村民就挖沼泽地里的海垡子,甚至干脆挖草皮。仅仅一个自然村的97户人家,每年就要挖去289万斤海垡,好好一片沼泽地,已被挖得不成样子了。

  黑颈鹤是以湿地为家的。照此下去,本来已不多的湿地沼泽就会彻底丧失。到那时,飞来越冬的黑颈鹤到哪里去找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呢?

  好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当我们来到黑颈鹤在大山包的另一个主要栖息地跳河水库边的合心村时,正赶上村里的人在搬家。

  同期采访:怎么搬了呢?

  忙着搬迁的十户人家是云南省跨地区解困移民工程的第一批。他们将搬到滇南的思茅地区。如果按照贫困程度论,本来轮不到合心村第一批搬迁。但大山包乡政府从黑颈鹤保护着眼,将环保移民和解困移民结合起来,决定率先将黑颈鹤保护核心区的人口搬迁出来。他们的规划是要在五年时间内将100多户人家全部迁出保护区核心区。彻底解决人与鹤争地的矛盾。

  同期声:会不会想念它们?肯定会的。

  [回到演播室]

  主持人:说到移民,人们可能并不陌生,著名的三峡库区移民大概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了。但是为了环境,为了保护一种野生动物而主动移民却是不多见的。

  赵欣如:的确,环境移民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许多学者并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们认为那么多野生动物需要保护,人哪移得过来呢?为了野生动物的生存而降低人自身的生存质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不过具体到大山包,这里依然就是特困乡,黑颈鹤付出失去栖息地的代价并没有使这里的人摆脱贫困。与其如此,不如把这里让给黑颈鹤,岂不是人鹤两相宜吗?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对。近几年来,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越来越多,发现的黑颈鹤种群数越来越大,这不正是对这里的政府和人民最好的回报吗?

  主持人:从禁止打鹤、伤鹤到给鹤投食,到现在为鹤而搬迁移民,大山包为了黑颈鹤可谓"殚精竭虑"。

  赵欣如:的确是这样。近几年来,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越来越多,发现的黑颈鹤种群数越来越大,这大概是对这里的政府和人民最好的回报了。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