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栏目空间     编创人员     最佳推荐         



守望家园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迄今为止,在浩茫的天宇中,只有地球才是人类和一切生命唯一共有的家园。

  地球的命运,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命运。地球的未来,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未来。

  置身在数以十亿计的苍茫星系中的一个星系的边缘,我们的地球显得平凡而普通,可是因为人类、因为众多的生命,却印证着地球的神奇美妙。

  它自己便是一个天地,它拥有一切,彻上彻下,包罗万象。从日光之炽热到月色之清幽;从高山之挺拔、伟岸到沙粒之细小、浑圆;从山涧溪流到长河巨川汪洋大海;从永不停止运动的原子,到生命博大深邃的灵智与精神……它是已知的一切和一切的未知。

  地球是专门为人类及各种生命、生物设造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地家园。在这家园里云彩的潇洒,大山的庄严,海洋的深刻,溪流的细小,乃至人类的创造、蚯蚓的耕耘、真菌的劳作、蜜蜂的酿造等等,无不体现着地球的神圣玄机。人类就这样享受森林与鲜花了,就这样饮用江河之水并且扬帆大海了,人类的始祖踏着兽类的足迹,跨过一个个陆桥开始地理大发现了。最早的果实是谁种下的?最初的大地基石又是谁摆放的?在感恩的怀想中我们的先人总是告诫子孙:要敬天惜地。

  然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诸多不理智行为,今天的地球已经渐渐失了它固有的风韵,显得伤痕累累,几乎不堪重负,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同样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的出现,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酸雨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在发展经济、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困绕,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频频地向我们发出警示。

  告别20世纪最后一天,最后一个晚上,中国西部的河西走廊以及兰州市风沙滚滚,尘土飞场,一座城市华美的夜晚黯然失色了。

  21世纪的第一天,中国北方的许多城市遭遇了第一场沙尘暴袭击,从而使新世纪的阳光多少有点惨淡。蒙上了沙巾和口罩的路人无奈地和沙尘暴携手步入了新的纪元。

  对沙尘暴感受的采访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是历史上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进入90年代,沙尘暴先是年年发生,然后是一年几次,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1993年5月,中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突遭沙尘暴袭击。116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264人受伤,近40万公顷的农作物和果园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亿!

  专家谈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沙尘暴告诉我们什么呢?

  简言之,是沙漠的扩张,是失去植被保护之后的土地荒漠化。

  中国的荒漠化土地正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沙漠与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3%。

  生态学家早就发出警告:这个被称为地球的小行星的表土正在全面地消失之中。仅在中国,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环境整体形势十分严峻,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不仅如此,近年来,严重的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的危机。威胁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具体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平衡失调和水生态破坏;土地退化和承载能力降低;生物资源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绿色的飘逝是美好的飘逝。土地的消失就是家园的消失。

  据统计,我国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6%。每年流失的土地至少在50亿吨以上。

  黄河,站在壶口的这一刻,你难道不为它的搬运能力感到悲壮吗!在高亢凄凉的秦腔烘托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

  长江,曾经是江水绿如蓝的河流,如今,长江流域生态破坏日趋严重。30余年来,这里的水土流失增加了1.56倍。长江已经成了中国中部大地上的一条"新黄河"。

  据专家测算:全国每年水土流失的土壤肥力折合化肥4000到5000万吨,这个数字超过全国化肥年产量1倍多,累计淤积损失水库库容200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密云水库的库容。

  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快了航道、港口淤积。全国内河航道航运里程由1949年的15.77万公里,减少到1990年的7万公里。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愧对中华民族的一句古训:留得方寸地,让与子孙耕。

  面对生态资源的恶化,有幸跨过世纪的中国人都感到,在强大的工业革命浪潮前,20世纪几乎是不设防的世纪。

  为了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可以不合理的开发和破坏,这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司空见惯。大量的乡镇和个体采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愈演愈烈。"黑三角""金三角"问题接连不断:滑坡、塌陷、泥石流频频出现。

  "据我们调查,1994年全国开发占用耕地总面积98.6万公顷,占同期我国耕地面积的1.04%,而恢复治理率仅为5%左右。这些都加剧了耕地的紧张形势。对矿业废弃物处置的失当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水曾经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不担忧的物质。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生物就是起源于水。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文明最早是从大河流过的地方开始的。祖先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这样忧心忡忡过。今天全世界有12亿人生活在缺水区域,14亿人的生活中没有污水排放系统,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500万人死于水中的病原体污染物。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

  听,黄河在诉说它曾经拥有的辉煌:奔流千万里,浩浩荡荡涌入大海。可是今天,黄河两岸的老乡却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惊:1997年2月7日的一个早晨,山东高村站的工作人员用颤抖的手写下:黄河今年太早断流!

  (高村站工作人员):断流来得太早,那一天的断流实际上刷新了黄河历史上在一年中断流的最早记录。

  (黄河水利专家):1997年全年,黄河断流达13次,为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0公里。创造了几个历史之最,还首次出现汛期断流和跨年度断流。

  (水文专家):其实黄河断流开始于1972年,近年来愈演愈烈。从1972年到1997年,26年间竟有20年出现断流。而且频率加快,持续时间和长度不断增加。

  这是三张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黄河源头卫星照片,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黄河源头地区的植被在减少,荒漠化在加剧,这些都是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正在退化为一条季节河,甚至将成为一条内陆河!更令人忧虑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发生断流的远不止一条黄河。

  黄河断流的同时,中国湖泊萎缩,退化的状况日趋严重。从1977年到1985年,中国的自然湖泊总数减少了19%,总面积小了11%。退化速度惊人!

  江河湖海水量的减少还比不过江河湖海的水源污染来得直观。

  淮河的污染、太湖污染,使得政府在1998年和1999年采取改善水质的"零点行动"。为了一条河、一个湖的水质问题,采取如此大规模的强制性政府行为,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就是治理前的山西太原的汾河,你能把它和著名的汾酒联想在一块吗?

  大运河两岸向运河倾倒垃圾,使古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大运河成了一条"脏河"。

  还有多少有名无名的纵横流淌在乡村田野中的小河溪流,在的乡镇企业及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下,也都在被污染之中。这是格外可怕的面源污染,农村这块中国最后的绿地,已经满目疮痍。

  农科院专家谈面源污染

  近海大陆架是中国的陆地延伸,蔚蓝色的海水曾经是我们的向往之地。但是随着大量陆源污染物排入近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多次出现赤潮现象。90年代以后,富营养化的海水赤潮每年达到40多次,成为鱼类大量死亡和海水养殖减产甚至绝产的罪魁祸手。大海对人类最慷慨,海洋是我们的聚宝盆。但是近年来我们采取的"杀鸡取卵"式的过度捕捞,使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1.8万公里中国海岸线,有不少受到人为侵蚀的威胁。海蚀加剧的原因是沿海的挖沙,珊瑚礁和红树林的破坏。海岸线这一条由大海组成的风景线已经风光不再了。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可惜中国人均森林占有率和覆盖率都不高。虽然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但是这主要归功于人工林面积的增加,而具有重大生态效益的天然林仍在不断减少,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下降。湿地,又称沼泽地、涂地,素有"天然水库"之誉,但是中国湿地近几十年来由于大量垦荒,截留水源、围湖围海等,使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候鸟被迫离开它们传统的栖息之地,到处寻找新家园。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这两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地,近年面临消失的危险。4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海滩涂湿地大约有100多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面积的一半。

  联合国200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这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意识到生物资源恶化,野生濒危动植物趋于灭绝的严重性。在联合国列出的640个濒危物种中在中国就有156种。虽然,中国已经把354种野生动物和258种野生植物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但是面对栖息地的不断破坏和蚕食,生物将何以为家,何以为食,何以为生,何以为继?

  当我们说到土地,空气和江河湖海的时候,仅仅强调与之休戚相关的人的命运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只能和别的种群一起生存,大地家园是所有生命共有共享共建的家园。

  我们更多知道的是大熊猫、丹顶鹤、东北虎的保护,因为它们或者威猛雄壮,或者高雅美丽、或者憨态可爱。迄今为止,我们不会对辛勤耕耘的蚯蚓抱有敬意,更不用说以关爱的目光去注视一只甲虫或别的软体动物。可是在大地生态系统中,恰恰正是它们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生态学家指出:假如人类在地球上消失,丝毫不会影响其它物种,其结果是森林茂盛、动物成群、河流清澈。但软体动物及真菌一旦灭绝,这个世界便很快被垃圾与藻类包围,人类将很难生存下去。

  动物、包括那些软体动物和细小的真菌们,它们也是家园的守望者。

  不可否认,中国生态恶化有世界大气候的自然变化因素以及其它的一些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人为的因素。内蒙古草原70年代后风行的挖发菜、甘草每年达20万人次,上千台车辆的规模就是人为破坏的一例。江河湖泊因为人为的因素造成水调蓄能力的降低,是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水灾的一大原因。

  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中国的一大亮点,可是我们也付出了环境恶化的代价。经济创收的诱惑,使得一些地方采取急功近利的短视做法。可是他们不知道,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即便化几倍的大力气去恢复谈何容易,更有一笔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数字在敲打着我们的脊梁骨。

  据我们国家环保总局89科技攻关所做的调查和估算,1986年,中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是831.4亿元和381.6亿元,二者合计是1213亿元,占当年GNP的12.5%。

  1995年中国环保专家估算出的1994年全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6130亿,占当年GNP的14%。而世界银行1997年的研究表明更是惊人:中国每年仅水、气污染的经济损失就达54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430亿元。这样的经济帐难道我们真的不会算吗?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一块荒漠化的土地,一片污染的空气,以及干涸的河流,裸露的表土和生物灭绝的家园是我们想要建立的那种美好的家园吗?大自然还要给我们以怎样激烈的警示才能触动我们业已麻木的那根神经!

  如果说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危机,整体形势十分严峻,那么,生活着近3亿人口的城市环境问题则显得更为迫切。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城市时,晨练的人们陆续走上街头,然而,当年曾经活跃在这个城市的长跑的人们却减少了。当他们知道清晨是一天中污染最重的时段时,他们决然停止了长跑的脚步。

  空气污染是城市污染的头号杀手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世界空气污染严重的十大城市中,中国有好几个城市榜上有名,其中,中国太原市名列首位;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公布的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太原同样名列榜首。

  煤炭储量中国第一曾经是山西的骄傲,山西省会太原后来成为大气污染的榜首城市,使山西人震惊;这两者之间的依存及矛盾,可以说是难解难分而又发人深省。

  太原的黑烟和黄烟来自太钢焦化厂的195孔炭化室,每隔几分钟黑色与黄色的烟雾便腾空而起,转炉车间的红烟所过之处,更是房屋尽染惨不忍睹。

  太钢电厂的三根烟囱每年排放1万多吨又浓又黑的烟尘,太原一、二热电厂每年耗煤500多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超过8万吨。

  似乎这一切都是因为山西的煤太多了,山西到处都是煤,随手拈来的用煤习惯遍及城乡,使人想起盛极一时的中国小煤窑,太原市曾经有工业窑炉、锅炉、茶炉、营业灶上万个,绝大多数未经处理的煤烟直接排入空中,又变成颗粒落下。

  太原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它是中国许多城市的一个缩影。然而,一种新的污染源正在引起我们的警觉,这就是机动车排放尾气的污染,它是造成许多城市大气污染的又一杀手。

  世界气象组织的资料说,20世纪最后10年的异乎寻常的炎热气候,使全世界一个个大都市成了名符其实的"热岛",自1860年以来,1998年的地球表面温度达到了最高点,地球就像一堆干柴。城市是最容易着火的,新世纪第一个"五·一节"刚过,历史上罕见的高温热浪便席卷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来不及准备的人们匆忙地穿上了夏装。

  烈日炎炎,城市中成排成片的空调机都开动起来。空调机给室内送去凉爽,却给室外输送了热量,每一个空调机都是一个热风炉,给城市在加温。

  骤然膨胀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城市空气正常流动,在玻璃幕墙折射、反射之下阳光形成"噪光"污染,这些都增强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这个由人设计、由人建造、为人服务的人工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天津是中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为了解决天津人吃水问题。国家先后实施了"引滦入津""引黄济津"工程。现在又着手南水北调工程了。其实水资源匮乏,不仅是天津,全国2/3以上的城市都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一面是限量供水、定时供水,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一面是毫无节制的浪费。

  1个水龙头一滴一滴地滴水,1小时漏水可达3.5公升。象这样的永远关不严的小龙头,在中国不知有多少?

  全国城市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影响着4000万人的正常生活。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4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在世界120个国家的大都市中居于100名之后。

  与水资源紧缺紧紧相伴的是水污染。全国每年从城市中排出生活污水189亿吨,如果说城市污水横流,一点都不过分。全国140多个城市河流段,大多数都污染了。

  这是记者在石家庄市某商场拍摄到的一组镜头,柜台里的商品几乎都是豪华包装。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到底是卖商品,还是卖包装?

  过分的包装不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也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垃圾。

  1999年4月,在四川广汉召开的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利用的会议指出:中国垃圾的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5亿多平方米,有200多个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污染在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污染在加重我们的经济负担。

  当过度膨胀的超级城市、高楼大厦占据土地的同时,应运而生的垃圾和它们一起,切割着原本蔚蓝的天空。煤烟、沙尘、二氧化碳、汽车尾气、噪音沉浮在城市上空,酸雨纷纷降落。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酸雨区已经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从蓝蓝的天上,飘过都市的街巷,落在树叶上的清洌洌的雨,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还会享受到吗?

  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对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我们面临着一种抉择,我们不得不作出抉择。这是关于家园有无、民族兴衰的抉择。

  2000年,中国开始了"一控双达标"的环保大行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大行动。

  治理无望的企业被关了。

  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封了。

  排放烟尘的烟囱被炸了。

  触犯环保法的人被判了。

  阴霾密布的天空变蓝了。

  发黑发臭的河流变清了。

  全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较八·五末期削减15%,23万8千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90%以上实现了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关停取缔了15类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8万4千家,重点地区的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北京治理大气污染,从1998年以来投入300多亿元,经过6个阶段治理,2000年全年达到和好于三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达到309天,占到全年天数的84%;实现了国务院的要求。

  上海苏州河投入100多亿元,河水发臭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苏州河两岸也成为全市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

  太原市投入5.2亿元,汾河太原城区段变成全市靓丽的风景线,今年"五·一"就接待了近百万人次市民游览。

  20世纪最后5年,中国环保以"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为主体,掀起全面向污染宣战的狂涛巨浪。

  淮河治理零点行动;

  太湖治理零点行动;

  滇池治理也拉开幕;

  中国的环保以企业的某个污染源治理、一个企业的整体治理、一座城市的环境的综合整治,开始转向一个区域、一条流域的大范围大治理。

  1999年3月18日,太原市隆重启动了清洁生产,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行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也把太原定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市。与此同时,ISO 14000环境标准认证正在许多企业展开,到去年年底,全国已有500家企业获得认证。

  2000年青岛和文登两市进入环境模范城市行列,全国环境优美城市已增至19个。

  中国的环境保护开始站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前沿,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引导力量。绿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亮点。

  1998年大洪水之后,中国政府作出了原始森林禁伐、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一系列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特别强调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的举措,这一切都贯串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在取得一系列辉煌成果的同时,中国的环境治理保护开始走上了法治的轨道,几年来,我国共出台有关环境法律25部,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环保法律体系。中国终于迎来了依法治理环境的新时期。

  保护环境,还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现在,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环境知情权正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1998年10月,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正式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欢迎。在上海、北京环保部门专门设置了绿色110举报电话。在浙江甚至有了环境污染的专业举报人,中国政法大学还成立了全国环境污染受害者救助中心,为环境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公民参与不仅是享受环境的权益,同时也是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生态环境面临着挑战的时候,有很多的人在开始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了:豪华装修,浪费资源、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的恶习遭到了遣责,许多人主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种树种草在祖国大地已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选择绿色生活的行列。

  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再次强调全党全国要大力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提高环境工作水平,努力使我国江河安澜、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朱镕基总理到国家环保总局听取汇报后,对中国生态环境区现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要求在全国开展环境警示教育……

  温家宝副总理今年也专门到国家环保总局视察,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座谈会精神,确实加大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力度。

  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英明决策,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中国的环境改善任重道远而又充满希望,重现祖国大地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之而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家园是神圣的,大地是崇高的。在大地家园中,人和一切生命的守望,是新世纪的希望所在。

  世界环境日,这是大地的节日、艰难的节日。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更多地成为现实,敝开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当地球人真正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生活方式,并且认识到只有地球才是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唯一家园时,拯救的力量才会从大地之上冉冉升起,世界环境日便是光荣和梦想的节日。

  (中央电视台2001年"6·5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