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放飞的是希望 守窠的总是你 (6月1日)


  柿子又红了,江苏浦口的五里村小学的师生们,在欢度他们的特别节日——第十个柿子节。校舍园里的柿子树上,又红又大的柿子,一串一串压枝垂地,到处飘荡着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和柿子的清香。这时,传来了一个更加令人振奋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就要来学校考察了。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整个亚洲地区,偏偏选择了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来考察呢?

  一、他面对的是个留级村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年仅18岁、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瑞清和李亮,满怀理想激情,放弃在城里教书的工作安排,来到了偏僻而简陋的江苏省江浦县浦口的五里村小学。

  生长在农村的杨瑞清,是家中的老大,小时候既要照顾两个妹妹,又要做农活和家务,而耽误学习多次受老师批评,后来变得严重不自信,1978年初中毕业,考取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绩始终在班里拔尖,但他也觉得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和黄胶鞋,会被同学们讥笑。

  晓庄师范学校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年亲手创办的,陶老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走出了一条为农村办教育的行知之路。在晓庄师范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杨瑞清了解了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毕业时,杨瑞清把对陶行知的崇拜化为了行动,他和同学李亮一起,想效仿陶行知先生,到偏僻艰苦的地方,自己办一所学校,取名为行知小学。

  当时在一个坡上的五里村小学,5个班级100多个学生,七八个教师。破旧的校舍和村庄挨在一起,村民们的小猪、小鸡常跑进正在上课的教室里。

  限于当时条件,行知小学办不起来,但可以办行知实验班。杨瑞清向学校领导申请教一年级,把这个起始班办成行知实验班,按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儿童实行6大解放,爱满天下”的倡导进行实践。但生源却成了让杨瑞清头痛的首要问题。有一天,杨瑞清到一个村民家去动员小女孩徐玲上学,开始她父亲坚决不答应,经杨瑞清再三劝说,小女孩徐玲终于来到了学校。巧的是,当地电视台偶然拍下了这个过程。在媒体的呼吁下,杨瑞清的生源总算解决了。

  杨瑞清教了一两年后,又有一些孩子因家庭困难等原因中途辍学。他再三地把他们动员回来。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不流失一个孩子。

  不久后,他又出主意在坡下搞了一二十亩土地,花了两年用14万块钱,使五里村小学从原来的破平房,搬到了新建的四合院里。对杨瑞清在从教路上迈出的第一大步,师生和村民们都投来赞许和钦佩的目光。而杨瑞清接下来的举动,才真正让大伙儿吃惊。

  又是一个火热的7月,面对一摞满是红叉的期末考试卷,杨瑞清陷入沉思:按惯例,这些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下学期将留级。五里村小学早些年因统考,学生大量留级,以致造成恶性循环。1967年至1975年这9年中出生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有72%的人留过级;51%的人留过两年以上。五里村因此被人称为留级村。深受震撼的杨瑞清,开始关注农村小学留级率的问题。

  当年班上有个调皮学生朱仁洲,常故意与老师作对,考试时,不论是否会做的题目,他一概瞎填答案。后来要留级了,他又怕被人耻笑,非常苦恼。杨瑞清深知被人看不起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他下决心要关上留级这道门,让行知小学不再有留级生。他开始了大胆尝试。

  二、感悟“惟有傻瓜,救得中华”

  杨瑞清迈出教学实践的第二步是:提出了“弘扬主体,扬长补短,耐心等待,促进迁移”的教学思路,进行不留级实验。

  当时,留级是个普遍现象。对学校来说,是追求升学率、考核老师的工作成绩、评定奖惩的量化手段;而对家长们来说,谁也不愿自己的孩子留级遭人白眼。杨瑞清的不留级实验,将影响学校的升学率,需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众“师”之的朱仁洲的问题上。

  那时的朱仁洲生性贪玩,学习不用心,成绩时好时坏,但他喜欢绘画。杨瑞清觉得他还是有潜力的,他想诱导他发挥潜力,促进学习。于是专门送纸笔给朱仁洲,让他每周画幅画出来,从而使朱仁洲增强了学习信心。朱仁洲从行知小学毕业后,顺利地上了中学。后来,凭着美术特长考上西安轻工学院工业设计系。朱仁洲的例子,使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实验证明:大部分孩子在小学毕业的最后阶段,都能掌握小学的知识。就在杨瑞清的不留级实验成功之时,新的选择也摆在了他的面前。

  1983年5月,杨瑞清突然接到任江浦县团委副书记的调令。杨瑞清也对他人生的这个机会感到兴奋;可他又丢不下自己一手创办的行知实验班。几经思考,他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下服从了组织调动。

  在县团委副书记的新岗位上,杨瑞清努力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陌生、琐碎的事务慢慢冲淡了刚来时的热情和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重新理清思路想:团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并不缺他一个;而从事乡村教育,却不能再少他一个了。农村学校的教师只要工作上取得了较大成绩,常常不是进城就是被提拔上调,这使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自己曾那么信誓旦旦地要为农民办教育,此时却在这儿干着自己难以进入角色的工作,他觉得自己还是喜欢乡村教师工作。经反复思考,杨瑞清再次做出人生重大抉择:他向县领导递交了辞呈。

  在人们大惑不解的目光中,杨瑞清收拾起行李,不顾亲戚们对他“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步走错了,将来会后悔的”劝阻,也不在乎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因此降低,他回到了五里村小学。此时,杨瑞清觉得陶行知的“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一诗,就像是为自己写的。他心中自勉道:陶先生是留洋博士、学者,他能够做这种傻瓜之事,我杨瑞清又为何不可?他横下一条心:这辈子只要国家给我发工资,有口饭吃,我就当定了乡村教师。

  杨瑞清希望自己将来的生活伴侣,也能够理解和支持他做乡村教师。一段时间后,他心里有了个倩影。

  三、用拇指欣赏挑战食指教育

  重回五里村的杨瑞清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为农民办夜校扫盲。在扫盲班里,他认识了清纯质朴的当地女孩潘雪梅,他提出要与她交朋友。小潘认为自己是个农村姑娘,配不上有城市户口的杨老师。潘雪梅的父亲开始也不大同意,要女儿慎重考虑,但后来被杨瑞清一心在农村办教育的精神所感动,支持女儿与杨瑞清成婚了。

  婚后的杨瑞清夫唱妇随,潘雪梅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不久,他被大伙儿选为校长。他开始实现他的梦想:创办中国乡村的一流学校——行知小学。

  那年,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要加大用电量,改造线路,可又没钱。杨瑞清回家请妻子借800元钱给他。那时也在学校上班的潘雪梅,一年才800块钱,杨瑞清的工资也很低,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苦,潘雪梅省吃俭用攒下千把块钱以备家中急需。经不住杨瑞清软磨硬缠,她不情愿地把钱给了杨瑞清说:钱借给你还能有还的?果真,直到现在,那800块钱也没还她。

  当了校长的杨瑞清,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改革中,继续推广不留级实验;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老师的态度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不少转学出去的孩子,又纷纷转了回来。杨瑞清有了种从没有过的被人尊重、被人需要的感觉。这时,他再次遭遇困惑。

  行知小学面临着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严峻问题。一些在知行小学锻炼成才的年轻教师,很快因工作需要或生活所迫陆续调离,然后又不断补充,补充又调离,甚至与杨瑞清同来的李亮也调走了。他俩情同手足、友谊深长地一起生活了10年。李亮的离开,使杨瑞清感到难以割舍。他俩长像都有几分相似,人们常说他们是兄弟俩,杨瑞清因此感到自豪。是他到县教育局,为李亮争来去南京师范大学脱产学习的名额,原指望李亮学成后回行知小学,分担他肩上的重任。没想到李亮也调走了,他希望调走的李亮有个好的发展。

  好朋友的离去,使满腔热情的杨瑞清面临巨大压力。很多人,包括妻子都劝他也调走,但他不愿前功尽弃。妻子也只能表示理解。

  1995年,他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函授学习,希望从理论上找到一个发展农村教育的突破口。

  这时,杨瑞清听了南京一个特殊学生的家长周弘,讲他如何教育自己双耳失聪的女儿怎么开口说话,照常学习,甚至超常地发展,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事迹报告。周弘运用父爱,从家长的角度赏识孩子的教育方法,使杨瑞清受到很大震动,他向周弘求教。

  一天晚上,杨瑞清和周弘通过探讨发现,其实孩子的潜力很大,即便是一个失聪孩子,身上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欣赏生命,学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常常习惯于挑孩子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喜欢用食指教育,指责和抱怨太多;不懂得用大拇指欣赏和教育学生。半夜,浮想联翩的杨瑞清,摸黑拿起枕边的笔记本,写下了“学会赏识”这4个字。

  四、用最小最小的组成最大最大的

  从南京师大回到五里村小学后,杨瑞清尝试着进行新的教育方法。他选了个被学校多数老师公认的差生刘凡,这是个天天惹麻烦的调皮孩子,若在他身上继续用过去那种“你怎么了、怎么了”的批评说教方法,难以使他改正错误,还可能不可自拔地滑下去。杨瑞清认为:只有让他觉得自己还有优点,还是好孩子,他才能朝着好孩子的方向发展。

  一天中午放学后,有个老师在办公室打电脑,无意间发现刘凡扒在窗台上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脑屏幕。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滚而下,他却浑然不觉。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深深打动了老师。

  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学生优点的实事求是。否则,他觉得你欺骗他。杨瑞清在学校给每个学生都设了优点卡,记载着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一向认为自己没有优点的刘凡,看到老师给他填写的这份实事求是的优点卡,他服了,觉得自己还真有渴求电脑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于是好孩子的感觉就这样一点点增多了,他也一点点地进步了。还有三(一)班的李升雷、四(一)班的张宇、六(三)班的胡学攀等同学都是如此,在老师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后,皆有所进步。

  小小的优点卡,是行知小学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瑞清说:优点卡就是用赏识,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灯。

  此时的杨瑞清所注重的这个对乡村小学来说相对超前的赏识教育问题,已触及到国际上有关组织所关注的教育的本质问题,这也是许多国家级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多年来潜心钻研的重大课题。

  行知小学明年就可以把新学校完全建好。杨瑞清现在对农村学校充满信心:城里学校有的办学条件,行知小学都会有;而农村学校特有的秀丽清新的自然环境优势,城里的学校永远不会有。

  人生一世,每个人都想做大事。可20年来的经历,杨瑞清觉得应把陶行知说的“人要立大志,做大事”,改为“立大志,做小事”。他觉得把小事情盯着做深、做精、做透、做到极致,就是大事。只要我们珍惜此生几十年的短暂光阴,沉下心去做点事情,我们的生命一定会因此精彩而辉煌。

  金风送爽的季节,校园里和小学生们一起成长的柿子树,绿油油的叶子,红艳艳的果实,迎风摇曳出一道美丽风景。杨瑞清和众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采摘着柿子,收获着这劳动之果、道德之果、智慧之果、艺术之果。在老师们的目光中,学生们一张张兴奋快乐的笑脸,如同一个个熟透的柿子,在传递着赏识,绽放着被赏识的愉悦。

  经过杨瑞清的大胆探索,“赏识教育”被审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而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的车渐渐地近了。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5《周末讲述》




  您对本期节目有什么看法、建议,请点击——
留言版“有话要说”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