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撮垃圾的发明家 (5月23日)


  到2002年为止,中国环卫科研发明成果最多的人,是一个只有小学6年级文化程度,曾经整日与垃圾打交道的清洁工人。他在没有理论指导、没有资料参考、没有大师赐教的情况下,研制出一件又一件改新成果,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奇迹,把一批又一批环卫工人从垃圾堆里解放出来。他自己的传奇故事当然也是从垃圾堆开始的。

  一、逃不出垃圾堆就打垃圾的主意

  46岁的张永江,是地道的北京人。

  18岁时,张永江就开始在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局做清洁工。那时环卫清洁工的社会地位特别低,大人哄小孩时常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扫马路,撮垃圾……刚参加工作张永江也觉得干这事低人一等。特别是看到他左邻右舍街坊的孩子和以前的同学,都分到了好工作,他心里产生了很大的自卑。

  当时的北京,环卫工作很落后。白天老百姓把垃圾倒到路灯下,晚上,环卫工人就用大铁锹把垃圾铲到汽车上运走。张永江的工作就是用铁锹铲垃圾。每天路灯一亮,一个组的几个人就扒在垃圾车车厢后出发了。每到一个垃圾点,大家就迅速下车用大铁锹拼命往车上装垃圾。堆放了一天的垃圾,经铁锹翻动后冒出的那股臭味儿令人作呕。每晚如此的周而复始,使刚参加工作的张永江简直难以忍受,一到上班,就觉得时间特别漫长;还特别怕遇到熟人难为情,即使是晚上,他干活时也是畏畏缩缩地,看到远处有人过来,就忙转过身或低下头去;他情绪低落,心理不平衡:此时别人都下班了在家休息,或是逛公园看电影,我却拎着大铁锹四处撮垃圾,世事太不公平!

  慢慢地,有点门路的同事都调走了,或重新找工作了。张永江也想哪天有个出头之日找个好工作。他虽然个子高,有一身傻力气,可文化低知识少,没门路、没关系,能往哪儿调?后来他也想开了:动不了,就把自己这份工作干好吧。于是在清洁队撮垃圾一干就是四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的老百姓结束了露天倒垃圾的历史,用上了垃圾桶。也就是这垃圾桶,改变了张永江以后的人生轨迹。

  垃圾桶的普及推广,使环卫工人扔下了大铁锹,改善了他们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可没想到已有数年工龄的张永江因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领导让他带着几个工人负责维修垃圾桶。这工作比撮垃圾还脏还累。那一个个近一米高的铁垃圾桶用一段时间后就生锈了,必须进行除锈。以前铲垃圾是站在垃圾边上,现在除锈人得哈着腰把头扎到垃圾桶里,手里拿着铁砂纸打磨桶壁,都快要亲吻垃圾了,你说脏不脏?垃圾的恶臭和磨擦下的粉尘,都随着呼吸进入口腔、鼻腔里,吐一口痰就是一团污泥浆。中途休息时,工人一个个钻出垃圾桶直起身,满脸的铁锈粉和灰尘被汗水冲出一道道的沟壑,那真不是人干的活儿。工作的苦累辛酸,使张永江每天下班后洗完澡回家,连饭都吃不下去,嗅觉里都是垃圾的味道,脑子里充满垃圾的印象,哪还有食欲?

  张永江想:这垃圾桶机械化倒把我们给害了。长此以往,谁受得了?艰苦的工作逼着张永江想办法,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向领导请示:自己搞一台机器,代替他们工作。领导没有阻拦他。

  二、大老粗搞科研出手就失败

  为了改善自己的劳动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让除锈脱离人工操作,实现机械化,张永江开始着手进行垃圾桶自动除锈设备的研究。一时间,人们对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水平的张永江议论纷纷,冷嘲热讽地进行挖苦,说什么的都有,而且非常难听:就你们几个还弄机器?手工能把锈擦干净就不错了……几乎没人相信他能成功。大家看不起他,更激发了他的斗志:我非得把它搞成不可!

  可光有动力不行,关健还要有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文化低底子薄的张永江,既没技术也无经验,连机械制图常识都不懂,要把设想和构思变成现实,对他来说压力很大。他既不会画又不会算,更谈不上设计了。他凭着想像中的机器结构模样,到废品站去,用略高于废铁的价格,今天买个齿轮,明天买个皮带轮,后天再去买个轴承座……为了买个合适的零部件,他要翻一大堆废铁。好多次,他的手脚被垮塌下来的废铁砸压得皮开肉绽,磕碰得青紫红肿是常有的事。实在买不到的就加工定做。

  要做机器,设计图是非画不可的。于是,22岁的张永江,开始了艰苦的自学。低起点的他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阵子他就像着了魔,一下了班,就捧起书看。他当时的工资很低,除了正常的生活开销外,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但他紧衣缩食地抠出钱来买了一大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方面的书籍。可买回后,像看天书一样全看不懂。于是他四处拜师求教,一点一点地学。不料学了一段时间后,却因一知半解误入了歧途。

  张永江给垃圾桶除锈机设计了一个传动系统:一套链轮、一根轴加上两个轴承。如此简单设计,那时对张永江来说,却困难极了。当张永江按他所自学的知识搞完了设计,拿着他觉得非常满意的图纸去加工时,加工方拿着图纸横过来竖过去,看了半天都没看懂,说:你拿回去弄懂后重画了再来。加工师傅露出一脸的不屑和鄙视。努力几个月的成果,就这样成了人家的笑柄,大个头的张永江胀红着脸,真有点无地自容。

  失败后的张永江,身后传来更多的风凉话:见他跑废品站翻废铁买零件,说他吃饱了撑的;见他买书学制图,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张永江含羞忍辱,坚守一个信念:把机器造出来。

  三、一个趔趄蹿出一个伟大得灵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张永江的垃圾桶自动除锈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当时一个工人一天处理一个垃圾桶的铁锈,这台机器一小时就可以处理好几十个。

  除锈机的研制成功,张永江激动得狂呼大叫,他想哭,想笑,但任何一种方式也难以抒发他当时的心情。他用成功的事实给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一个回敬,重要的是:他证明了撮垃圾的大老粗,照样能造出机器来!也论证了没有知识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铁的事实使人们心服口服,那些当初说闲话的人纷纷对张永江伸出大拇指。

  验证了自己的能力,张永江觉得他还是有作为的,就算这辈子他就是撮垃圾的,他也能体现出自身价值,他发现他的人生之路一下宽了很多。可初他想过:如果除锈机研制不成功,我就调走,绝不能在这里再待下去了。自动除锈机的研制成功,给了张永江很大的动力,使他决心在环卫系统继续干下去,继续为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研制出更多先进的环卫机械。

  始终工作在第一线的张永江,从第一台垃圾桶自动除锈机成功开始,靠着一股钻研精神,又陆续设计出了垃圾桶自动喷漆机、垃圾桶生产流水线等,这些发明都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环卫工作中的难题。

  1990年,城市垃圾中转站得到逐步推广,张永江带着一班人负责中转站的维修工作。通过每天的工作实践,他发现其中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吊垃圾的集装箱,吊起装车时会来回晃荡摇摆,得好一会儿稳定后,才能对准了放到车上,既不方便又降低了工作效率。怎样才能减轻或者免除起吊后集装箱的晃荡摆动呢?那段时间,张永江心里总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又查阅资料,可资料上也无处可查。此问题迟迟没有进展。一个夏日,他在家中院子里坐在一个马扎上吃饭,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站了起来,心不在焉地走动中一下绊在了马扎上,马扎给踢翻了,张永江一个趔趄,差点摔了个跟头,气得他举起马扎要摔下去--可马扎上的杠杆作用,给了他一个灵感:能不能将此用到垃圾中转站的起重设备上,用它来抵消摆动晃荡呢?经过试验,小马扎引发的灵感,最终帮张永江完成了起重设备减摆机构的设计制作。

  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水平的张永江,通过坚持不懈的自学,结合自己最熟悉的清洁工的工作,不断摸索和研究,搞出了一项项有关环卫工作机械地发明创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工作难题。正当张永江筹躇满志时,一组又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资料,使张永江下决心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了挑战!

  四、从车底部拽出的竟是一个发明家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1992年,有68名环卫工人在马路上作业时惨遭车撞,其中死亡2人,重残23人;1993年,被撞人数升至90人,其中重残28人……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快速道路日益增多,而道路清扫手段却严重滞后,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992年,张永江就想针对人工扫马路易出工伤事故,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设计研制自动清扫车。此项目的难度很大,这与他当初搞的垃圾桶除锈机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求设计者要有较为高深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他继续充电、学习。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永江每天一下班就扎在屋里思考、研究。当时条件太差,要什么没什么,连参考资料都没有。

  为了尽可能减小清扫车的体积,张永江需要了解不同车型的汽车底盘尺寸,可一时到哪去找这么多的汽车底盘资料呢?他只好拿着尺到处找合适的汽车现量尺寸。一次,张永江需了解某车型底盘的几个参数尺寸,当时手边没有资料,他心里又放不下事,事没做完他就不罢休。当时已是凌晨二点了,他拿着尺子笔纸出了门,转了几条街道,都没找到那种车型。后来在一个停车场里找到了,他赶紧钻到车底下去量尺寸。他正在车底翻来覆去地捣腾着,忽然一声吆喝把他惊起。灰头垢面地从车底钻出来,才发现是一群巡逻的联防队员,其中一个对他吼道:你鬼鬼祟祟的行为我们早就发现了,走,跟我们一起走!说着几个五大三粗的手就过来拽他。张永江一时急得说不出话来,只好把手中握的一张图纸递给他们。联防队员看了图纸,便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显然不再对他有那种同仇敌忾的态度了。这时张永江才平静下来向联防队员解释了半夜钻车底的意图。联防队员听了他的叙述,一个个激动不已,最后都一一向他握手道别。他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研制着,朝着他的奋斗目标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1993年,张永江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他设计开发的道路清扫车终于试车成功!这项辉煌的科技成果,不仅大大地解放了环卫工人的生产力,而且也保障了环卫工人的生命安全。当道路清扫车上街的那一天,张永江流泪了,与他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同事们都流泪了。这时,人们不仅不嘲笑张永江,反而他的成功引得了人们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很多直接涉及到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直接生产在一线的工人更有理由参与。

  道路清扫车研制成功,使张永江的环卫产品科研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层次,他搞创造发明的灵感更多了,技术操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相对丰富了,他的创造成果连连不断。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道路上不仅车辆多了,各种道路设施也多了。结合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张永江又先后设计开发了道路养护车、扫雪车、护栏清洗车等各种道路清扫维护设备。

  从最初的清洁工,到今天的工程师,张永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再次证明了行行道路出状元的俗语。如今张永江不再亲手撮垃圾了,他现为北京东城星火环卫设备厂厂长。我们祝愿张永江为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研制出更多更先进的机械来!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25《讲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