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八 年 寻 找 “24 拐” (5月18日)


  一张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拍的老照片中,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进的车队,记录着外援物资经缅甸运往中国抗日战场的一段历史。山谷间这段公路的24个弯道,被冠作为此照片的标题:24拐。它的所有注释都是滇缅公路。半个多时世纪来,这条有着一个又一个S型弯道的24拐,既是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见证,也让云南人民引以为自豪。但24拐具体在云南境内的哪个山谷、哪个路段?却没人说得清楚,但几乎无人怀疑、寻找过。直到8年前的一天,云南人戈叔亚对此产生了疑问,并开始探寻它的踪迹。

  一、疑 惑

  1995年春天,戈叔亚协助云南电视台拍一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滇缅路风云》的片子。导演提出沿着当年的滇缅公路,去寻找这张照片上路段的实际地点,把那里发生的变化,拍下来与当年的照片进行比较。

  可当时一些有关专家也说不清24拐究竟在什么地方?24拐的准确位置似乎成了一个谜。戈叔亚开始从此时正视起这张照片和它背后的历史。

  1937年,卢沟桥畔一声炮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武汉、广州沦陷,中国所有沿海港口及东部陆路交通干线都被封锁,连接印度洋的滇缅公路,成了惟一的国际通道。当时所有的外援物资,都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往抗日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滇缅公路因此被称为中国抗战的交通大动脉。24拐这张照片一向被认为是滇缅公路最震撼人心的标志。

  可他们沿着当年的老滇缅公路走了好几个来回,都没发现此路段。途中发现有些地方与照片相似,待大家激动地拿出照片反复比较后,皆大失所望,剧组寻找24拐未果。但大家仍认为它在滇缅公路上,于是把这张著名的照片做了《滇缅路风云》片的宣传册封面。

  这之后,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就成为戈叔亚的主要任务。不论在国内国外,他不放过一点与那段历史相连的信息。在有关部门,常能看到戈叔亚的身影。他的话题和目的,都是围绕着24拐。

  经了解,戈叔亚得知:1956年前,云南外援及外省进来的物资,主要是靠这条路线。对这张照片,也有人曾产生过怀疑,说这张照片中的那条路是不是在云南。

  出生在军旅世家的戈叔亚,当过兵,在大学里学的历史专业,这一切使他对那段历史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他每次到当年的抗日战场,看到日本人修的工事、坑道以及和中国军队交火打仗所遗留的痕迹,都非常激动。这一切,也使他与24拐结下了不解的情结。

  不觉3年过去了,神秘的24拐到底藏身何处?仍无丝毫线索。此时,戈叔亚有些动摇了:是否继续找下去,怎样寻找?犹豫再三,他还是不忍放弃。戈叔亚已不仅仅是寻找24拐的真相,而是对自己人生方向的寻找。每当看到这张24拐的照片,都会被它强烈吸引,用他的话说,对24拐的寻找,也是他对自己将来究竟该做些什么的寻找。

  94%左右为山体,是云南地质的特点。滇缅公路经过的地方,是滇西横断山脉。公路的走向一般都是顺着山水转,因此弯道较多、河道较陡,50多年来许多路段都已改造,或被高速公路取代。戈叔亚怀疑自己那次与电视台人员一起寻找时,或许遗漏了什么。于是怀揣24拐照片,他一次又一次地踏上了寻找24拐之路。

  在滇缅公路上,戈叔亚反反复复跑了20多次,调查、拍摄了不少老公路,可这条神秘的24拐,仿佛蒸发了一般,不见任何蛛丝马迹。

  二、寻 找

  1997年,戈叔亚找到了一架飞虎队的飞机残骸,引起各界关注。他的文章和照片频频发表,还翻译、出版了几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这些,都增加了他寻找24拐的信心。由于他对二战中、缅、印战区的了解,国内外相关研讨会常常邀请他出席,每次他都带上24拐的照片,与专家们进行研究探讨。他判断24拐若是在滇缅公路,也不会在大理到昆明的这段,要在就在大理到畹町的那段。若不在滇缅公路上,也许在从印度的利多经缅甸密支,再到云南昆明的这条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缅甸境内的密支路段,那里山势险峻,其中从昆明到缅甸这段被称做滇缅公路。24拐路段也可能在缅甸境内的说法,戈叔亚早有耳闻,只是无法确认。

  近几年,年过半百仍孤身一人的戈叔亚,每次带着20出头的侄子出外实地考察时,在踏上行程的那一刻,戈叔亚都会兴奋不已:也许目标就在前方。可每每无功而返。

  2001年11月,是戈叔亚寻找24拐的第六个年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缅甸。进入缅甸的第一天,到他们计划住宿的地方,约有400多公里路,缅甸的山路又长又难走,赶到住宿处时,已是晚上 9、10点钟,天已全黑了。经过一天旅途劳顿的戈叔亚,回想起自己乘坐的车一路都在翻来覆去地不知拐了多少个弯时,突然想到了24拐。因为是晚上,无法到对面的山上去印证。他与同行的朋友孙海波一说,孙海波说那可能是缅甸的腊戌。带他们去的华人也说就是这个地方。戈叔亚经过详细地了解后,就办了手续准备前往此处。

  那天,他们在仰光找朋友租了一辆私车,驱车上路去寻找24拐。在一处很像24拐地貌的大断裂谷路段,他们的车跑一段路停一停,在那地方时停了多次,反复察看,并拍了些照片。当时戈叔亚很兴奋,但看了几个地方后,觉得没有24道拐,只有十来道拐。又把自己所拍的照片和那张有名的24拐的照片反复对照,有一点像,不是全像,但与戈叔亚寻找的其它地方比要像多了。比较起来,24拐在此处的可能性算是最大了。

  但戈叔亚无法说服自己,因为国内外的权威杂志、老专家都说24拐在滇缅公路。戈叔亚从没怀疑过24拐不在滇缅公路,但他细致地找了那么长时间也没找到,这次若真在这里找到了24拐,那张24拐的照片所注释的地点就可能有误。这个结果让他难以置信。

  那几天戈叔亚似乎都是在迷茫中度过的。滇缅公路的国内段和缅甸境内,都已遍寻不见24拐的踪影。24拐究竟在哪里呢?

  三、突 破

  戈叔亚把自己的感觉与困惑,同那些像他一样关注此事的朋友交流。一天,朋友的一封来信让戈叔亚眼前一亮。信中说:也许24拐根本不在云南境内,而是在相邻的贵州境内。也许循着这个突然出现的线索寻找,会有新的发现。但这可能吗?

  24拐可能在贵州境内的说法,虽然打破了戈叔亚的惯性思维,但他对此将信将疑。与戈叔亚合作的美国摄影作者梅昱荧和一些专家都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美方关于二战的资料上从没这种说法。戈叔亚也从自己多年研究二次大战史中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这个24道拐不可能在贵州境内,因为滇、黔是两个省。

  尽管如此,戈叔亚还是去贵州找了83岁的南侨技工王亚六。64年前的1939年初,滇缅公路通车在即,大量援华物资急需运往国内战场,而缺乏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械员。当时南侨总会会长陈嘉赓,号召爱国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数月之间,应募回国参战的王亚六及3200人冒着炮火,几乎日夜不停地驱车奔驰在抗战运输线上,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抗战的给养源源不断。如今,这些南侨技工在昆明市仅有8人健在。虽事隔多年,王亚六仍记忆犹新:这个24拐在云南到贵州的滇黔公路中晴隆——沙子岭——黄果树——安顺——贵阳的路段上。具体地点在晴隆,以前叫安南。

  随着老人如数家珍般的述说,戈叔亚记忆深处的某些片段被逐渐唤醒:西南联大撤退时,闻一多等老师带着300多名学生,从长沙徒步到昆明。戈叔亚从一个老人那里借了一本画册,里面有很多记述他们当年从此路经过的照片,有一张照片上的公路明显地拐了很多弯。戈叔亚心里一阵激动:多年来寻找的东西很可能就在眼前。但这次他没有立即前往。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云南人,他心里有一种莫名的踌躇,似乎不敢正视也不愿相信24拐会在贵州境内。因为云南人对滇缅公路太有感情了。

  1937年12月,由云南各族人民组成的20万筑路大军,在昆明至畹町间的959.4公里线路上,摆开施工长龙阵,在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的情况下,人们用锄头、畚箕等原始、简单的工具,人挖肩扛、艰苦劳作,在短短9个月就全线贯通,打通了中国西南通往国际社会的陆路大通道,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恶劣的地质条件使修路进行得异常艰难,修好了塌,塌了又修。还有日本人的拼命破坏、轰炸。不论是塌方还是被炸,那怕是半夜三更,修路者都举着火把,甚至打着赤脚赶到现场抢修。云南人对这条炸不断的滇缅公路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这条始终畅通的滇缅大动脉流淌着他们的血泪汗水,凝聚着他们太多太多的苦难与屈辱、喜悦与欣慰的情感。

  四、证 实

  心境复杂的戈叔亚,又准备去贵州进行了一番论证。此时,戈叔亚在寻找24拐的道路上,已走过了7个年头。他觉得历史真实最重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对过去历史上一些误解或有异的地方,更应纠正。他借了一台DV摄像机踏上了前往贵州的行程。

  到贵州后,戈叔亚到车站找老驾驶员打听24道拐的情况。出乎他意料,竟没费一点周折,跑那条路的司机们都十分肯定:24拐就在贵州省晴隆县境内,乘车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戈叔亚非常兴奋,他终于慢慢接近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他们同向导一起乘车,沿着半个世纪前无数抗战英雄们前赴后继的道路,来到了戈叔亚寻找了近八年的24拐。这个24道拐是顺着山间绕好长时间才到对面山上,两山之间非常陡峭,坡度有70、80度,几百公尺深,非常可怕。

  三个多小时后,他们登上了对面的山顶,眼前的场景跟那张半个多世纪前,就闻名于国内外的著名照片一模一样。也许当年那个拍照人,就是站在这里拍的,那角度、方位都非常吻合。那儿的山上多是悬崖峭壁,这处较好的拍摄点也非常危险,再往旁边踏出30公分就是万丈深渊,山顶的风吹得人晃晃悠悠的感到害怕。戈叔亚觉得当年这张照片的摄影者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胆量过人,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了拍那张照片,非得到这个能看到24道拐全貌的危险之地来不可。这也是人们都不知24拐究竟在何处的原因之一。

  贵州省晴隆县境内的24拐,属于320国道,仍旧是泥路。当年这里是滇缅公路通往抗日前线的必经之路。现在过往车辆一般都在旁边的新路上行驶。当地人都知道它叫24拐或24道拐,只是没有人对那张注释为《滇缅公路》的老照片提出过质疑。面对经过千辛万苦寻找到的真相,戈叔亚对自己是否刊出自己新拍的照片犹豫了:以前一说起滇缅公路,中、美、日三国都是用那张老照片,以后不能再用那张照片说滇缅公路了,这条被云南人引以为骄傲的24拐的“滇缅公路”却是在贵州,他觉得非常别扭。但事实终究是事实。

  2002年4月,戈叔亚拍摄的贵州24拐照片在媒体上发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戈叔亚花了近八年时间,终于确认了24拐的原址。但滇缅公路的伟大功绩,依然存留于波澜壮阔的二战史中,决不会因为一张有误的照片,而受到丝毫的抹煞。

  戈叔亚寻找了近8年的著名而神秘的24拐,只不过是戈叔亚所从事的历史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他以自己强烈的事业心,执着的拼搏精神,严谨的求证态度,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5《周末讲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