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黄河大合唱》及其秘闻 (4月12日)


  一曲举国上下妇孺皆知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华大地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一听到它那高亢激昂、雄壮有力的曲调,无论身处何地的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豪气顿生……数十年来,有一群老人见证着它的诞生和流传。

  一、壶口巨浪翻滚在胸

  2003年4月13日,原抗敌演剧三队的队员们,如约聚到了赵寻老人的家里,这是每年一次必不可少的聚会。对这些已年过八旬的老人们来说,4月13日这个日子在他们的生命中,永远闪烁着亮丽的光彩。因为在64年前的这一天,抗敌演剧三队的队员们,在延安第一次唱响了《黄河大合唱》。从那时起,《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便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成为抗日救亡的精神号角。64年后的今天,让这些经历了战争洗礼的老人们倍感欣慰的是:《黄河大合唱》以其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大义,成为全世界华人团结的旗帜。然而,最让他们难忘的,则是当年在惊涛骇浪里抢渡黄河的经历。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当时,日本鬼子继占领了东三省后,又大举进攻占领了华北,中国人民义愤填膺,对日本侵略者仇恨异常。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政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在抗日最前线的山西的学生们抗日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上前线抗日杀敌,保家卫国。

  1938年10月,18岁的中学生赵寻,满腔热情地投身抗战,参加了由张光年组织、领导的抗敌演剧三队。其时,演剧三队从延安出发,准备进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为前线的抗日将士进行慰问演出。

  当时,从延安到吕梁山根据地,惟一的通道是从陕西宜川的圪针滩东渡黄河。当演剧三队赶到陕西宜川段的黄河岸边后,即准备在壶口附近渡河。在了解渡河的有关情况时,听到当地老百姓关于壶口的很多传说。在当地老百姓绘声绘色地描述中,黄河壶口奔腾汹涌的滚滚急流、滔滔巨浪所发出的雷鸣般的隆隆巨响,如龙吟虎啸……他们认为那是天神在发威。听说演剧队要在此渡河,百姓们连连摇头:那地方难渡啊,多少年来那滔滔翻滚的黄河水,不知吞没了多少渡河人的性命;能渡过河去的,都是命大的人。演剧队员们表示:为了抗战,我们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老百姓见他们如此坚决,答应帮他们想办法渡过河去。

  10月30日,演剧三队赶到壶口下游的圪针滩渡口。队员们攀到高处驻足环顾:只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壶口奔腾飞泻,急流似箭,浊浪滔天,涛声隆隆,奔腾咆哮……巨大的落差形成的迅猛水流溅起的浪花水珠,在空中形成雾蒙蒙的水蒸气,笼罩着四周一方天地,看不见日头,透不出阳光,直感到周边一片湿润润的,空中还不停地往下滴落着水珠……

  壶口是黄河中的几个险峡之一,此时呈现在队员眼中的黄河景象,既壮观又可怕,大家心中也都荡起几分忐忑:能从这地方渡过河去吗?

  二、黄河号子唱出诗韵

  黄河的渡船与众不同,不像别处的船是长条形、两头尖;黄河的渡船呈方形、两头翘,像个大盒子,看上去非常笨拙,但很结实;船浆是一根前面修成板状的粗圆的长木头,一只桨得好几个人才能摇动。

  渡河时,大家在这个"大盒子"里坐好,不得乱动。那是初冬时节,还很有些寒冷,船夫们却一个个光着膀子。领头的艄公一声吆喝:哎咳哟--船夫们随着号子一起发力,把船从岸边推入河中,再翻身上船。艄公又操着陕西口音一声令下:开哟--船夫们齐声应和道:划哟--即有节奏地奋力摇浆,船逐渐地驶向河心。

  行船途中,随着领头艄公一声声喊着号子,两边划船的船夫们一边应和着,一边奋力划着浆,裸露着的棕色臂膀肌肉凸隆,在初冬的天气里,上面淌下一串串汗珠。

  从壶口飞泻而下的激流,在宽阔的河面上,汹涌奔腾成一片怒涛狂澜,冲撞着礁石形成一个个急转的漩涡。渡船时刻要躲礁石、避漩涡,每经过一处危险地带时,船夫们都在艄公的指挥下,发出时而悠长高亢、时而低沉急促的号子,让演剧三队的队员们听得既紧张又好奇。

  在老艄公的绝对指挥下,船夫们喊着不同的号子,动作一致地划着浆,渡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拐弯,穿急流、过险滩、躲漩涡、避礁石……闯过道道险关,向对岸驶去。艄公和船夫们一唱一和的声声号子,指挥着船工的行动,指引着渡船的方向……粗犷雄壮,高亢豪放,极富节奏感,很有音乐性;伴着隆隆涛声,如同千百人的呐喊呼吼,撼人心弦……

  坐在这奇怪的渡船上,将要渡过这险峻黄河的演剧队员们,大多数都是二十岁左右充满青春理想和抗战激情的革命青年,在上战场见识枪林弹雨、刀光血影之前,就先遇到了这与大自然搏斗的壮观场面。看到船夫们与急流漩涡礁石险滩搏斗的紧张情景,演剧队员们也被感染得嘿呀呵嘿哟地跟着叫喊着……渡船随着浪涛一起一伏,忽高忽低;又随着急流一拐一转,忽左忽右。大家也都随着渡船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地摇摆不定,发出一阵阵情不自禁的惊呼……

  本来演剧队员们就是抱着不怕牺牲的决心到抗日前线的,所以并不害怕黄河这汹涌的惊涛骇浪,就连女同志也如此。但却从来没有渡过这样汹涌的河流,经历过这样的惊心动魄,队员们从这次渡河中,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

  一次几小时的渡河过程,使演剧队员们经历了一场人与自然生死搏斗的考验;一曲船夫号子,在最惊险危急的时刻,给演剧队员们以激励和力量。尤其是队长张光年对此感触深切、难以忘怀: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时刻闪现在眼前,船夫们唱和的雄壮号子声不断地萦绕在耳畔,只觉得一股澎湃的激情,像炽灼的岩浆在胸中奔腾激荡……

  此后,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奔忙于前线各战区,为战士们表演文艺节目。

  1939年初,张光年和抗敌演剧三队返回延安休整。面对民族的苦难和战士们的顽强斗争,渡黄河的壮观情景和胸中的澎湃激情相互交融,一首壮丽诗篇终于酝酿成熟,如同炽灼的岩浆喷涌而出:张光年创作出长诗《黄河吟》。在一次演出中,他即兴朗诵了这首诗。一旁的冼星海听后连声叫好:让他再进一步修改加工,准备谱曲成大合唱。

  三、首场演唱一举打响

  1939年3月11日,冼星海拿着已被张光年改编成的400句歌词,在窑洞里为它谱曲,取名为《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没到过黄河,也没渡过黄河,为取得资料,找到感觉,他在演出队召开创作会,让田聪、邬希零和一些参加渡河的同志,一遍遍地向他细致地描述黄河的壮景,讲述渡河的惊险和体会以及前线的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故事。找得最多的是唱歌的田聪和指挥邬希零。冼星海向他二人了解什么是黄河号子?船夫们怎样和着号子划船?田聪和邬希零一边讲,冼星海一边听一边谱着曲子。后来,所有这些,在冼星海的脑子里交相叠印成一幅中国人民觉醒奋起、共同抗敌的壮丽画卷,他如同身临其境,洋溢着炽热情感,迸发出满腔激情,很快进入了创作状态,仅用了六天,《黄河大合唱》就一气呵成。

  曲已谱好,演出队开始排练。《黄河大合唱》形式庞大,整个由八首歌曲组成,这在乐器上为演剧三队提出了高要求。当时两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演奏条件不具备,乐器不全;人数不够,演剧三队当时只有30多个人,现在的合唱队动辄上百人。即使如此,也要排练演出。

  乐队把延安所有的乐器都搜罗来了:最好的是胡琴,还有小提琴、口琴、笛子等,有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没有低音乐器,就在煤油桶上弄个木头装两根弦当低音乐器用;连脸盆、洋铁罐都用上了。

  第一次演出是在延安能容上千人的陕北工学院礼堂,毛主席也去观看了演出。

  演出之前,合唱队给每个队员发了个生鸡蛋,让大家润润练了两个礼拜的嗓子。大家把蛋磕开,呼噜呼噜、腥里巴叽的都喝了下去。开始,大家还有些紧张,怕唱不好。虽然合唱队的声音不是很美,但因为这个大合唱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过河经历,由一起参加渡河的光未然(张光年)创作的歌词,大家都情绪高昂,精神充沛投入到演唱中。

  冼星海指挥乐队,邬希零指挥合唱队。乐队配合得很好,虽然是以二胡为主,什么罐子、脸盆、煤油桶都上去了,但这个土乐队的伴奏效果还不错,大家都听得很高兴。那次是个完全的音乐会,以黄河大合唱为主,还有朗诵诗、独唱等。

  演唱时,演剧队员们带着对日本鬼子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侵略行径的满腔仇恨;带着为打击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抗日军民们出没在青纱帐,周旋于高山平原的英雄气慨,满腔激情,士气高昂。田聪高亢的男高音配合嘹亮的女高音,如高山流水,音韵悠长;众人的合唱铿锵有力、雄壮豪放,似山呼海啸,大气磅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举打响。

  四、神奇魅力凝聚中华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这支如今每个中国人都烂熟于心的曲调,从那时起,就从延安传开了。一时间,延安的四面八方都回响着《黄河大合唱》高亢雄壮的韵律。当时延安的部队连出操时,也高唱着这支体现伟大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敌的歌曲。1939年底到1940年后,国民党宪兵还依据此歌来判定谁是共产党而抓人。因为会唱这歌的,肯定就是从延安来的,肯定就是共产党。

  《黄河大合唱》从它一诞生的那天起,就受到中国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从延安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一首能真正表达人民的心声好歌,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赵寻和他当年抗敌演剧三队的老队员们,在海外东南亚、北美等地多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令来观看演出的海外华人扬眉吐气,骄傲自豪。一曲《黄河大合唱》,把各种不同信仰的中国人都凝聚在一起了。

  2002年,演剧队到旧金山去演出了两次,给他们伴奏的乐队都是高鼻子老外。在一次庆贺演出成功的晚会上,外国乐队的队员在向这些老演剧队员们敬酒时说:严指挥,当你们一唱这个《黄河大合唱》,场上所有的华人都跟着一起唱了起来时,你们是什么感觉?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那台上台下高歌一曲的情景,令大家激动异常,难以忘怀。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神奇的魅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它能把海外的华人吸引、汇聚在一起,凝成一条心!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20《讲述》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