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中美双方真情慰英魂(2003年1月22日)


  

  2002年国庆节前夕,西藏拉萨饭店的会客厅里,一个洁白的盒子,静静地躺在纤尘不染的桌子上,盒子两侧是一面中国国旗和一面美国国旗。这个盒子很普通但又不同寻常,盒子里装着112片美国飞行员的遗骸。这些飞行员是二战时期,为帮助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而牺牲在“驼峰航线”上的英雄,已在西藏的深山老林中长眠了整整60年。为了让他们的英魂重归故里,中、美两国组成了联合勘察小组。西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处长通嘎,作为联合勘察小组的中方前线总指挥,经历了寻找、挖掘这些遗骸过程中难忘的36个日日夜夜。

  一、一个信息点燃中美两国愿望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2年5月,中国接受外国援助的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路被日军切断了。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中国军民与美国航空队一起,开辟了一条空中运输航线。这条航线从印度的阿萨姆邦起,到中国的昆明、重庆,全长1200多公里,飞这条航线的飞机要沿喜玛拉雅山脉飞行,沿线山峰高度一般都在4000——5000米,最高的有6000米,飞机往往达不到飞越山峰的高度,只能在山谷间蜿蜒穿行。因为飞行的航线像驼峰,所以当时被称为“驼峰航线”。

  飞行员在驾机飞越驼峰航线时,得时刻面对恶劣的气候、变幻的气压和连绵不断、扑面而来的山峰,死神随时随地在恭候他们。从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的3年零4个月时间里,中、美共坠毁飞机609架,平均每月15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1500多名。

  寻找这些失事的飞机和飞行员的遗骸,成为战后中、美两国人民的长久心愿。

  2002年5月,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出差的通嘎,听说此县朗贡地区发现一架飞机遗骸。经了解,得知此地是个常年冰冻地区,如今气候慢慢变暖,原来被冰川覆盖的飞机残骸就露出来被当地猎人发现,报告了有关部门。当时,通嘎带了个由能判定飞机机型、编号以及国别等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队,到现场进行核实,认为是二战时期驼峰航线上执行任务时失事的飞机残骸。因为这些飞机的坠落处,全是气候恶劣的高山峡谷,正常的民航飞机或其他飞机,很难飞到那些地方。而且根据现场发现的飞机残骸碎片,可以确定机身是绿色的,还有一些枪械零件等遗物,证明此机在很大程度上为军用飞机,再者它的年代很久。更重要的是,通嘎率队分别在丹娘和朗贡两地,发现的飞机残骸的机型编号都是运输机。依据当时的飞机编号,大家断定这就是驼峰航线上的飞机。

  通嘎一行寻找到的飞机残骸,其中一架是C—46型飞机。他们从有关资料中得知:此飞机是1944年3月27日,在执行完空投任务后,从中国昆明返回印

  度基地途中失踪的。当时机上有4名美国机组人员,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22岁。

  这些反馈给有关部门的情况,通过外交途径提供给美方后,中、美双方有关人员商定:于2002年8月,对这两个地方进行联合勘察。

  二、中国军人的行为让美方队员吃惊

  驼峰航线是1942年5月份开航的,到2002年正好是60周年,此时中、美两国进行联合勘察有着特殊的意义。

  为了保证勘察的顺利完成,确保寻找到当年失踪、牺牲的飞行员遗骸,中、美双方事先对日程的安排、道路的选择、物资的准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磋商,以及对包括体能训练在内的各项准备活动进行了周密布置、安排。

  2002年8月24日,中、美联合勘察小组向坠机地点朗贡地区出发了,其中美方人员14名,中方人员24名。勘察小组的人员组成是非常科学的,其中有人类学家、技术人员、登山教练及善于诊治高山疾病的专业医生,还有当地的向导、民工及一些可以承载物质的牲口。

  对勘察小组来说,能否找到飞行员遗骸是一方面,重要的是途中是否安全,能否顺利地到达现场?

  勘察小组一路翻山爬坡,历尽千辛万苦,在短短十几天中经历了四季的变换:一会儿骄阳似火,队员们一个个大汗淋漓;一会儿大雨倾盆,浇得人像落汤鸡;一会儿寒风呼啸,冷得人直打哆嗦;一会儿冰雹突降,砸得人跑马跳……高原气候瞬息万变,难以预测,而且很多地方都是厚厚的积雪,行走非常困难,要去的那地方人迹罕至,荒凉遥远。

  尽管大家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多事情还是出人意料。勘察小组出发的第一天,在一个叫里龙乡的地方遇到了塌方,塌方处约有1000米长,人走都非常困难,汽车根本过不去。行进计划第一天就被打乱了,两辆满载物资、器材的东风车,只得被迫停下。一时间,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塌方处上方还在不断地掉石头,怎么办?大家正着急,突然,约一个排的解放军跑步而来。通嘎赶紧迎上去,向带队的王连长说明情况,请求支援。王连长二话没说,马上动员战士们背的背、扛的扛,迅速把两汽车的物质都搬过了塌方区。任务完成后,战士们一句话没说,各自拍拍身上的灰尘,整理一下军装,又跑步而去。美方人员当时都看呆了。

  后来,一天晚上在宿营地,和通嘎聊天的美方指挥突然冒出一句:我以为他们会收费的。通嘎乍一听没弄明白:你说什么?我以为他们肯定会收费的——美方指挥又说了一遍。通嘎还没明白。美方指挥说:我说上次帮我们搬运东西的那些军人真棒,我去过很多国家,和不同国家的军人打过多次交道。很多国家的军人遇到这种帮忙搬东西的情况,都是要收费的,这很正常。而你们中国的军人帮忙后对费用只字不提,令人钦佩。

  在解放军的帮助下,联合小组战胜了勘察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继续前进。可在他们出发后的第三天,设在拉萨的中、美联合勘察指挥部突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勘察队离开拉萨前,指挥部规定:从出发的第一天起,勘察小组每天上午9点、下午6点跟联合办公室各联系一次;如果到时没有联系,即为出现意外。

  什么原因使他们与总部失去了联系?

  三、危急关头勇攀索道横渡天险

  原来那天下午,勘察小组行至一条河边,可河上的桥被突发的大水冲垮了,大家一时无法过河。

  面对空空如也的河面和波涛汹涌的急流,大家面面相觑:怎么办?是继续向前,还是转身返回?继续向前,怎么过河?转身返回,如何完成任务?

  美方指挥心情沉重地站在河边低头沉思:我和13个队员远涉重洋,飞越半个地球从美国来这里,想到现场去看看原来的战友,把他们的英魂遗骸带回去,现在却只能面对急流一筹莫展……

  见自己的指挥犯难,美方的一个从阿拉斯加来的叫戴安的登山教练提出:他带一根绳了游过去,用绳子架一条索道。这可是要冒生命危险啊,中、美双方指挥都没表态。戴安毅然在自己腰间系上绳子,把绳头交给美方指挥和通嘎两人手中,即扑向急流。河面不是很宽,约20来米,但浊浪翻滚,波涛汹涌,令人望而心怵。戴安在急流中沉浮……经过奋力搏斗,终于游上了对岸。他想把绳子固定在两岸桥头的栏杆上,可他一个人始终系不牢被水浸泡得发沉的绳索。桥这边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时间又别无良策。

  此时,中方队员戴尼一声不吭地牵过一匹马,跑到稍远的上游处,扬鞭策马跃入河中。通嘎远远地看到马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好几次,他只看到马头在波涛里起伏……好不容易,人马爬上了对岸。

  戴尼和戴安一起,把绳子牢牢捆在对岸的断桥栏杆上;这边也照本宣科如此办理。于是,每个人都从高悬河面的绳索上溜过去。美方队员都进行过训练,对溜绳子较为在行,都顺利地先过去了。中方好多队员年纪都在40左右,没受过此项训练,开始大家有些畏缩,既然美方队员都过去了,咱们也得过!也一个个挂在绳索上溜了过去。物资、人员、牲口都安全地到达对岸,遗憾的是有些东西被溅起的浪涛打湿了。美方装着海事卫星电话的包和中方装着电话的包都被打湿,电话机见了水后都不能工作了,所以那天没法与拉萨方面联系。

  有趣的是:经过检查,美方的卫星电话见了水不能工作,但电池是好的;而中方的电话机是好的,可电池沾了水,也不能工作。于是把美方的电池接上中方的电话,这样,中、美双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这次勘察行动的双方第一次紧密合作。

  按规定,中、美方向拉萨的联合行动办公室,分别报告了各自的情况。

  在克服了高寒缺氧、风雪侵袭等困难后,联合勘察小组终于抵达了坠机地点——海拔5500米左右的一个山坳。勘察队人员顾不上休息,立即开始了寻找飞行员遗骸的工作。

  四、中美双方倾下真情告慰英灵

  风云变幻,时过境迁,还能找到半个多世纪前的遗物吗?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没底。

  美方的想法是:只要能到现场,能看到飞机残骸,能够在飞机上找到USA标记,证实是美国飞机,就达到了此行的预期目的。到了现场,也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就在大家为完成了任务而高兴地在飞机残骸前留影时,一个美方队员在飞机残骸旁拣到一根骨头,开始大家觉得很奇怪,认为是野兽的骨头。队员中有个非常专业的资深人类学家,曾到过很多国家寻找人的遗骸,他当即断定这是人类的骨头,而且肯定是人的大腿骨,继而肯定是飞行员的;而且断定就在他们的身边或脚底下,就有飞行员的遗骸。于是赶紧把现场的人都撤出去,怕人多腿杂,不小心把在土里埋了近60年的已非常脆的遗骸踩碎了。然后开始在现场画图,准备进行挖掘。

  意外的发现让所有的人都喜出望外,经历了60年的雨雪风霜后,挖掘遗骸工作的难度相当大,于是超过了原定的勘察时间,引起物资供需上的困难。美方人员出现断粮情况,中方就请他们过来一起吃;美方差什么东西,中方与他们合用。

  美方有些人也特别爱抽烟,抽烟的人都有体会:断粮事小,断烟事大。爱烟的人没烟抽的那种滋味,是难以忍受的,尤其是在当时那种地域偏僻、工作紧张、生活单调的情况下。美方有一位叫本戴尔的副队长,在山上没烟抽了,心如火燎地特别着急。中方队员戴尼知道后,从宿营地赶两小时的路,跑到现场给本戴尔送烟。虽不是什么好烟,但可使本戴尔不至于干熬烟瘾而影响工作。当戴尼把烟递给本戴尔时,看到本戴尔为了避免损坏埋在地里的遗骸,连十字镐、铁锹都不用,跪在地上用两只手非常小心地挖着,手被土石划得血淋淋的全是伤。本戴尔是美方队员中年龄最老的一位,能如此地进行挖掘,使戴尼看了非常感动,把烟递给他后,又把自己的一双防寒双手套送给了他,什么也没说就转身下山了。

  后来,本戴尔很诚恳对通嘎说:这次是他参加的第41次勘察。在前边的40次中,他去过很多国家,但只有这次是他最最难忘的一次,不是因为艰苦,而是因为中方队员给他们提供的配合和帮助:原来计划在现场5天,后来呆了20天,后面半个月的食品都是靠中方支持的。但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支援,更多的是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两国人民对为维护人类正义而献身勇士的共同敬仰和尊重的情感和心理,把双方队员的心紧紧地联在了一起。临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

  经过17天的挖掘,中美联合勘察队在失事飞机现场,共寻找到112片飞机遗骸。在中美交接仪式之后,这些为了人类正义而牺牲的英雄们的灵魂终于回到了故土。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