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敢问父亲:匪耶?英雄耶?(2003年1月18日)


  

  “9.18”这个日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而2002年的9月18日,对于张桂芳来说,是个心情十分激动与复杂的日子,这一天,她自费筹建的东北抗联烈士纪念馆开馆了。这不仅为她35年的奔波、追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为在黑山白水间长眠的不为人知的抗日烈士树起了炳照千秋的丰碑。

  一、 16岁开始寻找生父踪迹

  在张桂芳的记忆里,她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可父亲对她和母亲不好,常与泪水相伴的张桂芳只知道这是命运的安排。突然有一天,她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另有其人。但有人说他是土匪,也有人说他是抗日英雄。于是,整整35年间,她开始了一次次的寻访,为廓清心中的疑问四处奔波:父亲究竟是土匪还是英雄?

  1940年出生的张桂芳,从懂事起就只知道自己的父亲姓张。张桂芳长大后,村里一些老人悄悄告诉她:经常打骂她和母亲的,并不是她的生父;她的生父姓耿。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张桂芳既惊喜又困惑:怎么母亲从来没向她提过这事?

  她回家问母亲:我是姓耿还是姓张?母亲只答了一句:你姓耿。知道了自己还有一个亲生父亲,这对张桂芳来说已足够了。

  她对生父最初的印象,是从母亲藏在旧包袱里的那副纸鞋样开始的。那年张桂芳13岁,好动贪玩。这天,她和妈一起翻包袱想弄几块花布做个小口袋踢毽儿,见包袱里有一张挺大的纸鞋样,张桂芳问这鞋样是谁的?母亲说是你亲爸的。说着泪水盈眶。

  母亲对张桂芳说:你爸活着时跟我说,让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你就会在书报上看到他。从母亲的讲述中,张桂芳知道了生父耿殿君是东北抗联的一名团长,在三肇地区组织游击队打鬼子。张桂芳2岁时,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了。母亲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从肇源改嫁到肇东,张桂芳也就随继父姓张了。

  有一次,同学们都比着夸耀自己的父亲,说父亲是干什么干什么的。张桂芳也跟着说:我爸是抗日打鬼子的!没想到有同学说:别人说你爸是土匪!张桂芳气得转身跑回家去问母亲:我爸到底是干什么的?母亲仍坚定地说:你爸是抗日打鬼子的!

  母亲的话使张桂芳陷入迷惑:为什么英雄和土匪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身份,会同时在生父身上?生父究竟是什么人?张桂芳产生了为父亲查清身份的想法。

  为了查清生父的身份,倔强的张桂芳咬着牙,在母亲和继父的争吵中完成了初中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哈尔滨体育学校读书。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她心里始终惦记着为父亲查清身份之事。

  从没见过生父的张桂芳,非常想知道生父是什么样子。母亲说她就长得很像父亲,她就自己去照了张相,想从中揣摩父亲的影子。她时常长久地凝视自己的照片,如同面对着从未谋面的父亲倾心交谈。那一年她16岁。

  一个偶然机会,张桂芳得到一张父亲的照片,她欣喜若狂。那次她到老舅家去,老舅母指着相框里的一张照片告诉她说:这就是你爸。张桂芳一听,赶紧从相框里取出包好拿回了家。父亲很英俊,大眼睛,长耳朵,完全是张桂芳心中所想像的那样,她小心翼翼珍藏着生父的照片,从中感受父爱的慈祥。但文革时,母亲把这惟一的照片偷偷地撕了,张桂芳悲伤不已。现在她惟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找到与父亲相关的人。

  二、47岁终于发现父亲的名字

  那时她在学校读书,她想:如果找到爷爷家,就能知道生父的情况了。但无论她怎么努力,也不知道爷爷家住何处。母亲对她说:爷爷家在肇东县,家附近有一根电线杆,还有个老粮库。其余她什么都不知道了。这么多年了,如今电线杆到处都是,老粮库也不见了,上哪儿去找呀。

  转眼,张桂芳已在辽宁体育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了。在学校图书馆里,她比较详细地了解了东北抗联官兵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地与日军苦战整整14年的斗争史,其间,闪现出多少生离死别、肝肠寸断的感人场面;生发出多少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诞生了多少舍生忘死、勇敢无畏的英雄豪杰。张桂芳希望生父也是个英雄。可她仍没能弄清父亲的身份。

  后来张桂芳结婚生子,每当看到孩子们和他们的父亲嬉戏时,她对生父的思念就更为强烈。凭着母亲只言片语的回忆,她了解到生父耿殿君和他的战友们,当年主要在肇东、肇源、肇州一带抗击日军。于是她经常利用寒暑假,从大连回黑龙江肇源老家查找生父的线索。

  前后找了十几年,后来听说有一个叫王路的,原来是父亲的联络员,现在还活着。张桂芳去找他。第一次东跑西颠找了一个月没找着;第二年再去时,老头已去世了。后来又听说过一个又一个线索,但线索涉及到的人都是老人,张桂芳一次又一次地找到那些老人门下,但老人一个一个地去世了。张桂芳的心情也随之降到了冰点:这些知情的老人一过世,她父亲的事就弄不清了。

  也许注定父亲的身份就是个谜?也许这么多年的思念和牵挂都是枉然?也许父亲真的就是别人所说的土匪?想着家中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有些灰心的张桂芳的耳边,又响起一个晴天霹雳:母亲病危!

  那是1976年,张桂芳36岁。母亲在弥留之际嘱咐张桂芳:一定要把你爸爸的身份查清楚。自继父去世后,母亲就独守肇源老家,张桂芳是母亲的精神支柱。多少年来,母亲满怀希望张桂芳能带来关于她父亲的消息,可一次次的失望让母亲更加苍老,老人家临终时仍望眼欲穿地期待着,张桂芳又怎言放弃!

  可丈夫和孩子对她不理解:都这么长时间了,你能弄清楚吗?有一次她出去寻访,病在哈尔滨的一个亲戚家里,她不让她们打电话给老伴和儿子。直至看病把钱都花完了,老伴才知道,让大儿子把她接回家去。

  后来,张桂芳只要见到有抗联官兵们的线索,她都记录在案。

  1985年,张桂芳47岁了,虽然搜集了很多和抗联有关的资料,但有关父亲的身份问题,一直没多大进展。同事们都提前退休,投身到商海中,他们也劝张桂芳早退休做点实事。但她却到档案局去查书籍资料,在没有公开的有关抗联斗争史厚厚的一摞资料里,她第一次查到了父亲的一个材料,资料里还有叔叔的记载。张桂芳激动不已。

  经过多年努力,张桂芳终于在书上看到了父亲耿殿君的名字,她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多少年来,父亲一直是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她的每一个梦中;而今,父亲的形象终于开始变得真实、清晰起来。她把关于父亲的资料抄写下来整理成册。资料上是有了,但还要人证实呵!她想找到活着的证人。

  三、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桂芳遇到了一个王副司令员,他让张桂芳去找一个叫高吉良的人,他当时是中共龙江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曾在三肇地区组织、领导抗日工作,耿殿君就是经他介绍参加革命的。高吉良现住在林口,得先到汤原找他儿子问地址。

  张桂芳在同学的带领下找了一天,才找到高吉良儿子家。正好高吉良和儿子搬到一起了。张桂芳把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说给高吉良老人听,老人一言不发默默地听着,不知是否在回忆……张桂芳没得到一点父亲的情况。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她独自一人徘徊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里。翌日早,她刚起来就被高吉良的侄儿接到了高吉良家。老人对张桂芳说:你别住招待所了,就住咱家里,你是我老战友的孩子呵,到我这就是到了家。张桂芳与高吉良谈了四天三宿。从高吉良的嘴里,张桂芳知道了父亲的生平。

  当年,在黑龙江金矿里挖金子的耿殿君,被经常去金矿开展工作的高吉良暗地动员上山参加了革命队伍。耿殿君是1932年3月29岁时参加抗日的。1933年,党组织派他到肇源县组织抗日队伍。为迷惑外界,他们当初十三人在肇州县新福乡永安村孙万金家结成把兄弟。为了表明他们已觉悟,皆取自省的“省”字为号,对外称“大省”至“十三”省。耿殿君报号三省。由于他们的报号,加之耿殿君的真实身份很少暴露,以至后人误认为他是土匪。

  据高吉良老人讲:在耿殿君任抗联六军被服厂主任时,李贵兰老人是厂长,她肯定了解耿殿君其他情况。张桂芳按高吉良给的地址,在鹤岗找了一天没

  找到李贵兰。又按别人指点找到了李贵兰的小叔子。小叔子说李贵兰搬到山东去了。

  张桂芳又找到了山东威海浩贝尔开发区李贵兰家。病中的李贵兰老人向张桂芳介绍了耿殿君从前的情况。

  李贵兰在抗联六军做地方妇女工作时,耿殿君是团长。1936年,在六军被服厂,李是厂长,耿全面负责,他们是亲密战友。耿殿君是共产党员,性格很好,为人随和。部队发新服装,他不要,仍穿破的,大伙叫他耿破烂,不叫他团长。由于叛徒出卖,被服厂被破坏,李贵兰也被俘,直到解放才被救出。耿殿君后来如何,老人不知。

  耿殿君当年的战友几乎都牺牲了,但那个排序九省孙玉亭的弟弟孙玉昌仍健在,他向张桂芳讲述了当年耿殿君十三省结拜开会的情况。后来说那次鬼子把耿殿君他们包围了,三省耿殿君拿着双匣子面对鬼子的机枪、小炮。鬼子先奈何他不得,但终因寡不敌众,耿殿君子弹打光了,被鬼子抓往哈尔滨。后来在哈尔滨牺牲了。78岁的孙玉昌老人不顾瑟瑟的寒风,还带着张桂芳去了当年她父亲和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

  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为了查清父亲身份,张桂芳在几十年间走了6个省,搜集了2尺多厚的资料,调查走访知情人91人次,积累的车票有半尺厚,父亲身份之迷终于真相大白。

  就在张桂芳兴冲冲往家赶时,不幸遭遇车祸,右臂骨折,中度脑震荡。就在张桂芳在医院养好伤后回家的路上,她又遭遇了巨大的打击:父亲的调查材料和录相带、钱一起,全部被盗。

  四、倾其所有祭奠英雄

  经过了30年才整理出父亲的材料丢了,张桂芳痛心疾首。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她决定重走一遍寻访之路。

  又经过了两年的寻访,张桂芳终于把丢失的父亲的材料重新补回来了。

  2000年初,经过上报材料后的8年等待,由国务院民政部颁发的耿殿君是烈士身份的证书,终于送到了张桂芳手中。为了这一天,她经过了43年的努力,召集她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为父亲证实了身份,争取了荣誉。可是母亲却没能看到,她很伤心:母亲若是活到现在该多好!

  张桂芳了解了父亲作为一名抗联战士,从英勇战斗到壮烈牺牲的整个过程后,她心里感到踏实和安然。如今父亲的烈士证书补发下来,也意味着她35年的寻访之路,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回想起这么多年来,自己收集整理的关于抗联战士英勇斗争的故事,她心里有着忍不住的激动,她忘不了那些抗联的英雄们。她决定:把35年来收集的抗联战士的资料,拿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曾经战斗的地方——黑龙江省肇东市先进村,建一个东北抗联烈士纪念馆,以示后人。

  如果说35年前,她要查清父亲的身份是为了自己的自尊;那么现在建纪念馆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父亲;知道那些和父亲一样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抗联官兵们。

  2002年9月18日,是张桂芳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经过两年的筹备,她自筹资金建成的纪念馆,在这天开馆了。她没向政府要一分钱的抚恤金,反而为了建馆自己掏了5万元钱。母亲当年被迫撕毁父亲的照片,一直是张桂芳心里放不下的情结,想拥有一张父亲的照片,是她多年的愿望,循着少年时的记忆,张桂芳请人为父亲画了一幅画像,作为留给自己的礼物。

  从九·一八到七·七卢沟桥事变的6年间,由于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斗争,日本关东军死伤达到 17.82万人 。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东北解放的8年间,东北抗联牵制了70万日军,使之不能入关南下,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十四年来,数十万将士前仆后继,英勇牺牲,仅师长以上的干部,为国捐躯者就有150多人。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