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讲述《讲述》的故事     栏目介绍     主创人员     访问人档案         



激情穿越三千里川藏线(2002年11月6日)


  

  盘桓于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是我国西南内陆通往西藏的唯一陆路通道,它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3176公里,人们又把它通称为3000里川藏线。川藏线沿途雪山林立,江河纵横,地质情况及气候都极其复杂多变。然而,担负着进藏战备物资运输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汽车兵和公路沿线兵站的官兵们,在川藏线通车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一直战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由于自然条件险恶,很少有记者深入其中采访,那里的情况也就鲜为人知。直到1997年3月,成都电视台女记者郭月,冒着生命危险对进藏的汽车兵进行全程采访,人们才通过她真实的记录,看到发生在川藏线上的动人故事。

  一、出发时,她身上插着五寸长的钢板

  郭月是成都电视台记者、主持人,曾荣获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以及成都地区最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在电视台决定做川藏公路节目时,郭月所在的部里就掀起了一个响应热潮。大家觉得这个题材对记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都争着要去。所有男士认为:这次采访毫无疑问、责无旁贷的非男士莫属,不可能让一个女的去,因为那里的条件确实是太艰苦了。

  郭月也积极报名:我不怕艰苦,越艰苦就越容易出好作品。尽管她态度坚决,当时部主任和台领导都觉得她不能去,他们有个共同的理由:郭月刚刚出了一场重大车祸,她的身体显然不适合去这么艰苦的地方;退一万步说,即使到了那地方,她也不可能支撑得住。

  那是1995年8月,郭月在一次外出采访中,不幸遭遇了严重车祸,身体多处受到重创,生命垂危,幸亏抢救及时才得以脱险。而从车祸发生到她准备上川藏线的间隔,只有1年多时间,当时她胳膊里还埋着一块5寸长的钢板。这就是所有同事反对她上川藏线的原因。

  可是郭月说:我去有一个最优越的条件,就是作为女性对情感的把握,要比男性占优势,这也是男性所做不到的。而恰恰在这条线上,那些解放军官兵对家人、对工作、对事业乃至对这三千里川藏路的情感的表现是最关键的。就是这句话把部主任打动了:说得好!算你一个!我们3个人一起上川藏线。希望你能够以女性的视角去体味川藏线上发生的故事。没经过生死的人是感悟不到生命的价值的,经过了生死,你会更珍惜生命。如果你这次再去川藏线,也许会以生命作代价,你要考虑清楚。郭月何尝没考虑到这一点?

  在上川藏线前,部队有关领导已跟记者们说得很透:你们要上去的话,就要想好,一路上肯定会有危险。他们的战友们每次在出发上路之前,都要在一起喝一次酒,官兵们叫它诀别酒。也许喝了这酒出发后再回来时,某一个人已经不在了,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每次川藏线上的官兵上线时,他们所有的家属统统请假不上班,包括读书的孩子也不上学,全部一溜地站在军营的路边,目送他们的亲人驾车离去。也许,这对每个家属、每个亲人来说,可能都是最后一刻。这是亲人们最后对视的一眼:是丈夫和父亲看妻子和儿女的最后一眼;也是妻子和儿女看丈夫和父亲的最后一眼。所以,关于上线的危险,大家都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二、在高原,她几次昏死过去

  在这条渴慕已久的采访线上,郭月的心灵被眼前的一切强烈地震撼了。一坐进车里跑上路,那三千里川藏线沿途随处可见的东风客栈,就令她激荡心怀。随她们同行的有一位团长。上了川藏线后,郭月发现:每天晚上到兵站歇息后,团长就开始巡夜,拿着电筒,先到各个房间去看看战士们睡得怎么样,然后到外面去检查车辆,查看车上运载的军需物资,好像还对着装着货物的车厢交谈……

  睡在房里的郭月很惊讶:车上还睡着人吗?有啊,每辆车上都睡了一位战士。为什么要在车上睡呢?因为车上都是军备物资,为了保证安全,我们的战士在跑车途中夜间休息时,每一辆车上都有一个战士在车厢里值班。车上拉的什么,就睡什么在上面。拉的玻璃就睡在玻璃上,拉的大米就睡在大米上。睡大米上对他们来说是最幸福的,毕竟它还比较软和一点。如果是拉的钢材就要睡在钢材上。郭月觉得不可思议:高原的夜晚气温达零下30、40度,我们的战士如此忠于职守,令人敬佩!

  郭月听团长说,当年妻子问他跑川藏线时住在哪儿?他怕妻子难受、担心、着急。就说:我们住在东风客栈里,条件不错。她又问东风客栈是什么样?团长说:就是宾馆啊,挺好的!妻子听说是宾馆:哦,知道了。有一次,团长妻子到川藏线上去看望丈夫,到兵站后问:你住的宾馆呢?东风客栈在哪儿?团长随手朝汽车一指:喏,那就是东风客栈!妻子一看——东风汽车:这就是东风客栈啊!没想到丈夫的工作环境这么艰苦,当时就哭了。

  这只是这些川藏线上的军人们所经历的诸多艰苦中的一种。而他们却用如此幽默泰然的态度面对工作、面对困难、面对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在郭月心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按照医学对人体生存环境的界定,海拔4000米以上是生命禁区。穿行在举目皆是雪,氧气吃不饱的3000里川藏线上,沿途要翻越21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大山,同时还有泥石流、塌方、山洪、雪崩这些拦路虎。

  在通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天险危段时,郭月和那些汽车兵一样,也遭遇着这一道道生死关。在海拔5000多米的东达山垭口,她因为高原反应几次昏死过去;车队途经大塌方险段,她坐的车又差点掉进滚滚的金沙江;滴水成冰的风雪夜,由于汽车抛锚,她被困在山顶近10个钟头;而在高海拔的荒原上,一把干粮一把雪,是她和战士们的家常便饭。

  三、“思念”二字,第一次震撼了她的心

  这天,郭月随车队到了135兵站。那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路荒无人烟。从下面的路口一直量上去,刚好135公里,于是就叫它135兵站。它坐落在一个大山坳里,此地的气候异常恶劣。有句俗语说是“六月穿皮袄,风吹石头跑”。周围的山都是和尚的脑壳,一片光秃秃的,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陪同的部队干事对她们说:这儿有两个你们成都的兵。听说这里有老乡,记者们高兴地说:那我们下去看看。一下车,就看到两个被高原日照晒得脸色乌黑,胡子拉碴的成都籍战士。两人看见记者们非常高兴。其中一个清瘦、干练,有着典型成都男人形象的名叫甘兵的干部,看到从故乡来的记者显得有些羞涩,但非常兴奋,他看着郭月不断地说:我认识你,我认识你,……起码说了15遍。记者们跟着他走进他的办公室坐了下来,他还在不断地重复这句话:我认识你,我认识你,我真的认识你,我看过你,在电视上看过你……

  他看到家乡人的那种激动,使郭月觉得她们几个人对他来说是一种信息体,她们给他带来了家乡的信息。在她们身上,他一定感受到了家乡亲人的气息,他才那么激动。

  记者们提出到他宿舍去看看。推开门,郭月的眼睛一下就被吸引了——迎面就是他们夫妻两人的合照,摆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他可能一年只能回去一次,他思念的寄托、情感的表述,只有靠书信来传递。在那个荒僻的地方,一封信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我们可以想像,在那一个个黑暗而寒冷的夜晚,在那没有现代文化娱乐的地方,当他收到一封家书的时候,他一定是如获至宝地很认真、很认真地看很长时间,不断地把信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字一句,往心里体味。他给郭月看他妻子写给他的一封封信。

  如果说过去对相思二字的理解还不是特别深刻,郭月在看了他妻子写给他的一封封信的瞬间,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相思,她的心灵又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颤。那一封封信里洋溢着温馨的亲情——

  ……18日是我的生日,你还记得吗?忘是肯定不会忘的,不会的,是吗?真的不知道你在忙些什么。我们的孩子已经7个月了,她现在好乖,已经能叫出声了,还会噢噢地说话,好顽皮……我晚上睡得还是很晚,半夜里还要起来一次喂奶……好了,多抽点时间给我写信,我知道和你联系不方便……不要忙得把我们母女都给忘了。一定要保重身体……我真的好想你!现在我真是体会到这份相思之苦,也理解了你当初的那份感受……

  随车队一路前行,郭月用情感丈量着这绵绵3000里川藏公路线。这其中汽车兵张瑞能的故事,让她久久难以忘怀。

  四、老兵的泪,让天心也悲恸

  张瑞能是个很普通的志愿兵,他家是四川合川农村的,他当了15年的兵。那次上线之前,他父亲就已病危了,基本处于弥留之际。之前,他回去看了一眼父亲。父亲和家人都希望他不要再上线了。但张瑞能说:现在人手紧,老兵又较少,川藏线又这么危险,如果都是年轻人上去的话,他们见识少经验不足,危险更大。所以他决定还是要上线。

  记者们把他作为三千里川藏公路线上的千万个汽车兵的缩影来进行报道。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记者们分成了两条线:一条是郭月这一组在川藏线公路上跟他一起随车采访;另一组去采访他的家人及看望他的父亲。

  郭月这组上了线后,几乎就和后面隔绝了,因为川藏线上通讯非常不方便,无法联系。张瑞能也给家里打过电话,都没打通。他说:我这一路上每天就想两件事,一件是安全行车;一个就是我爸的病情。我一点也不知道我爸现在怎样了,心里真是又紧张又害怕,不敢去想,又不得不去想……他带着对父亲病情的无比担忧、对家人无限思念的沉重压力,最后到了西藏的灵芝,那儿邮电所的通讯设备要好一些。

  郭月先给去他家里的那组记者打了个电话,第一件事就问张瑞能的父亲怎样了?他们说在张瑞能上川藏线的第二天就去世了。郭月听了挺难受,这消息告不告诉张瑞能呢?她想了半天,后来决定还是不告诉他。因为他毕竟还要开车回去,大家怕他听了悲痛难抑,注意力不集中发生危险,就把这个消息隐瞒下来了。随后郭月她们先回去了,张瑞能比郭月的采访组大概要晚10天左右回去。

  郭月回去后,把张瑞能的父亲在弥留之际电视台的人为他拍的录像做成了一个带子,拿到了兵站,她在那儿等他。张瑞能如期归来,看到郭月招呼道:我刚下来,请马上帮忙打电话回去问问我家里情况怎么样?我一直想着父亲,生怕他出事。郭月听了此话心里难过极了。后来大家把张瑞能叫进会议室,把那盘录像带放给他看。张瑞能看到录像,抱头大哭……

  因为部队人手紧张,父亲临终前,张瑞能没有回家看父亲一眼;他把对父亲的怀念,深深地埋在心里。一个星期后,他又再次踏上了川藏线……

  踏上川藏线的每一刻,郭月都被这些心系高原、情系边关的战士们的举止深深打动着,她把对这些战士钦佩、敬仰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她的节目里;通过她的节目,这份感动又融入到无数观众的心中,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单位还掀起了一个向川藏线军人学习的热潮。

  这次采访,让郭月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采访完这个节目之后,她觉得战士们的品格情操净化了她的灵魂,那些动人情景让她永远难以忘怀!在她的采访生涯中,它是对她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节目。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