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近三年的时光,读书、研究和法律有关文艺作品、不再接戏,都是为了这一部《大法官》,作为我国第一部描写法官命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它不太注重一般意义上的故事叙述,而是通过剧中人物大量的台词表述,法律案件的设置,各类人物的关系纠葛,对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法制建设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分析和艺术描述。剧中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法理思考、最新观念,都较为深刻地探索了我国的法制建设、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社会进步中所涉及的多种问题。思想、艺术上的高追求与观赏性娱乐性力争最大限度的结合,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说,“司法中一次不公的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正如所罗门说的,正义之人在恶人面前败诉好像赴浑之泉,开浊之井。”所以,公平、公正、公开一直是我们这部作品中的灵魂,它们引领着我,也引领着剧组所有的主创人员,我们本着这样一种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技法、手段使尽可能多的观众关注、喜爱这部片子。
这样的总体构思下,运动的摄影、凝重、冷峻、深沉、大气的色调,突出氛围的灯光,有鲜明主题的音乐,另外,因为在法庭上必须着制服,所以平时的服装更要有特点。诸如此类的环节,是需要我们全身心去领悟、体会,从而去实施、体现的。
关于本片的思想性、艺术性
这似乎也是一部有些“另类”的电视剧,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剧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剧作是通过导演的再创作而成活的,导演必然用自己的思想去阐发,至少要加上许多他的主观理解和色彩。
这部片子的最大难度是要在带有某些理论色彩的故事叙述中找到和广大观众层面最大的契合点!思想、艺术上的高追求与观赏性娱乐性力争最大限度的结合。
摄影:运动,运动!
一定要运动起来。当然最好找到运动的契机,但运动是第一位的。大量使用各种运动器械及摄影技法,使的各种场合、画面、演员调度的运动成为可能。另外无论是构图的设计,角度的选择,推拉的速度,景别的大小,一定要努力争取在总体客观的风格中寻找某种主观的刻意,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片要注意风格化的问题,但这种风格化不是指要在全片固化某种风格样式,而是特指在较多的片段中要适时、适当地强调某种主观气息,如个别镜头的细微运动,某些段落的适度延宕,一些镜头节奏的突然变化等等。这种风格化一方面是叙述故事所需,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加强片子的艺术气息,强调剧本深层次的意蕴,强化剧中人物的主观情感,以期引起观众的注意。构图-即画面内容的结构形式,它是摄影机攫取现实最直接、最必要的手段。我们可以借助它对现实进行最不一般的解释和改观。运用运动和构图的结合,最大限度的表现我们的创作意图,“无疑,最有能力地展示一部影片的心理和戏剧涵义的是人脸的特写镜头,而这种镜头也是内心电影最基本的、最终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表现。”(马赛尔.马尔丹著《电影语言》p20,中国电影出版社)而在本片中,我们正是要经常运用这种大全、大特写的对比、构图的刻意和主观移动,使观众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主观故意。另外画面纵深感的注意,多表演区的设置,也需加强。
目的:给观众一种不同于以往我们较传统的影像世界。
色调:应是偏冷、偏淡,忌大红、大绿,给人以凝重、冷峻、深沉、大气之感,个别场次可以跳开,以形成反差。每个场景甚至每个镜头都要让人感到美术设计的存在。
灯光:要美,要突出气氛,光比可以大一些,要有景深层次。
音乐:要大气,要有鲜明的主题,最好能与片中特定的音乐段落有机的融合起来。
服装:要有格调、有品味,要精心设计,因为在法庭上必须着制服,所以平时的服装更要有特点。每个人物的每次出场尽量做到服装的精心搭配,赏心悦目,有个性特色。
关于本片的精品意识、艺术追求
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创见,就是要做精品,这一点绝不能含糊。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实施,精心制作,精心完成。演员、节奏,各个场次、段落之间节奏、情绪、张弛的对比一定要注意,要拉开距离。
美术搭景要强调环境真实,绝不能为了好看胡编乱造, 景中要有人气,有人生活过的痕迹,绝不能整整齐齐,单摆浮搁,每个环境都要有不同的特点,体现人物个性,要有对比、区别,不能千篇一律,尤其对每个环境的做旧程度要把握准确。
摄影绝不能摆画面,不能让演员找镜头,这样画面会很死, 会破坏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要用镜头去找演员,让演员随意地动作,自由的表演,保持戏、动作的流畅性。不搞表面形式感。但气氛很重要,要强调自然光效,强调点光源,强调戏与戏、场景于场景色调的差异,在光效与镜头的运用上要向电影看齐。
演员最重要的是表演的状态,要对人物、整体风格理解准确, 首先要把握好人物在剧中的生活状态,从状态入手,正象画家从布局入手作画一样,戏是状态的一部分,戏的好坏涵盖在状态之中,而状态是思想、理念、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结晶。
在剧中,我们多次用到和提到了“獬豸”,它是传说中的神兽名,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在我国古代是法官的代称。当然,这个古代的神兽也同样寄托着我们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执著追求,这是我们内心的呼唤和渴望,也是我们在作品中要尽全力所表现的深层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