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出行手册         



八百里井冈 黄洋界最为雄伟险峻



  暮色中的黄洋界

  选自《江西旅游》

  本报记者 韩祝平

  八百里井冈,黄洋界最为雄伟险峻,群峰耸立,深谷纵横,危崖陡峭,景象万千。广为传诵的“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不知叫多少海内外游客着迷,络绎于途。

  今年盛夏,我随中国旅游报刊协会的代表到达黄洋界的那天,悠悠地下起了雨,没有电闪雷鸣,山峦静悄悄的,两辆大轿车载七八十游人的到来,也没有打破山林中宁静的气氛。这经历过硝烟弥漫浴血奋战的高峰,曾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门户,看似平常的每一块山石每一根草木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走近黄洋界,人们显然心有感应,不愿带进山外喧闹浮躁的人籁,搅扰山中已归于平淡的自然生态。

  不疾不徐的落雨,洗得郁郁葱葱的茂林修竹明绿耀眼,灰色的石径一尘不染。清新湿润的空气裹着山野花草的淡淡芬芳充溢在山林之间。我深呼吸着从哨口营房向上走了一小段山路,就轻松地登上了山顶哨口。

  山顶是不大的平台,有一立一卧南北相向两座纪念碑。立碑居南,高12米,正面镌刻朱德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的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卧碑在北,用灰白色大理石雕砌而成,高7米,宽约11米,正面刻毛泽东飘逸洒脱的手迹《西江月·井冈山》。游人往往驻足碑前,有的默默诵读,有的铿锵有声,凭诗情引领着遐思,感受脚下这块土地上昔日为主义、为信仰鏖战的岁月。另一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三字,笔迹凝重,它让我看到的不是地名,而是两种思想水火不容的分界,是一段荡人心腑的革命斗争历史。峰巅的两座纪念碑,比肩相依,风雨共担,屹立于天地之间,自然地使我联想到“朱毛不分”的深厚革命情谊、和而不同的伟人风格,颇耐人寻味。

  黄洋界是红军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构筑的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等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为了抵御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多次大规模“围剿”,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利用天险和哨口工事,奋勇抗击来犯之敌,屡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1928年8月,湘赣敌军趁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在湘南作战之机,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扼守黄洋界的红军只有两个连,情况十分危急。守山军民昼夜不停地在工事前沿堆积檑木滚石,埋布竹钉,深挖壕沟,构筑了五道防线。激烈的战斗打响后,红军发射了仅有的三发迫击炮弹,两发未响,一发正中敌指挥部,守山军民乘势枪炮齐鸣,喊杀震天,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回来,连夜仓皇逃跑了。毛泽东在回师井冈山途中欣闻捷报,诗兴大发,随口吟成《西江月·井冈山》一词,抒发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畅快心情。

  威镇敌酋的著名哨所黄洋界,扼湖南酃县、江西宁冈通往井冈山的要隘,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曾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黄洋界哨所,井冈山群峰若收眼底,脚下白云如海翻浪卷,苍峰翠谷悄寂无声。山头露天陈列着一门炮口朝天的迫击炮,无语地显示着那难忘的用血与生命写成的昨天。这是黄洋界哨口如今所存的唯一军事标识。

  在黄洋界哨口下,导游指着山边林间一段崎岖小路说,毛泽东、朱德和井冈山军民挑粮走的就是这条路。山路看上去又窄又陡,不要说挑百十斤的粮食,就是空手也行来不易。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给养问题,年已四十开外的朱德军长,与军民一道往返百余里,从宁冈挑粮上井冈山,经常在黄洋界半枫荷树下歇脚、聊天,中途还发生了“朱德扁担被藏起来的故事”。一首红军运粮的歌谣唱出当年军民克服困难团结抗敌的信心和斗志:“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在这一段山路上,半枫荷树常遮浓荫为挑粮途中的井冈山军民纳凉解乏,默默地只做奉献不言名利。然而,历史没有忘记,1961年国务院公布“黄洋界荷树”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黄洋界是井冈山六大旅游景区之一,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有气势磅礴的云海,有奇特的飞瀑,有亚热带次原始森林、稀有珍贵树种和多种野生动物。每年四月清明之后,漫山遍野开满了玫瑰色的鹿角杜鹃花,如云蒸霞蔚,映染山岗,成为著名的旅游景观。这里远离污染、噪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人称“天然氧吧”,是旅游避暑疗养的胜地。绿色生态环境和红色革命景点,组成了今日黄洋界“红绿交辉”独具魅力的旅游特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9月04日第六版)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