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栏目简介     主创人员     栏目动态     往期内容         



2002年9月5日 心理因素与疾病 (杨凤池)


  主持人简介

  杨凤池,医学心理学暨精神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咨询工作,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首都医科大学“十佳青年”等称号。三度赴意大利进修,学习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技术,获得国际本体心理学会颁发的“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证书。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并与许多媒体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因素与疾病

  在本讲中,首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主任杨凤池副教授,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的新定义,即健康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还应包括心理的和精神世界以及道德上的健康,当前的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也在变化。心身疾病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诊断心身疾病的五条标准,心理应激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心理应激分三大类:灾难性事件、个人应激源、背景性应激源,应激源作用于人体,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主要由五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个性特征;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应激源的可预期性与可控制性;如何解释应激源;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应激作用于人体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的疾病发生。我们一般有五种方法来应对应激源保持心身健康:第一,回避或远离应激源;第二,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第三,重新评价事件;第四,寻求支持;第五,适当的运动。杨凤池副教授还以肿瘤为例,介绍了行为及性格特点与疾病的关系,列举了肿瘤、冠心病、胃溃疡、偏头痛、哮喘病等患者的性格特点,并提醒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六条标准:第一,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第二,情绪愉快稳定;第三,意志坚强;第四,人格健全;第五,人际关系协调;第六,对事件反应适度。最后,杨凤池副教授赠送给大家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