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王渝生,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8月8日生于重庆。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68-1978年在重庆六中任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专业,相继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
1981-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3年起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委员会委员。
2000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馆任馆长、研究员,社会兼职为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委员会执委、国际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反邪教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科技史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多年,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文化通志·数学卷》等书籍,主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科技卷》、《中国科学家的崛起》、《数学大师》、《天文泰斗》、《回顾与展望——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和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启示录》、多卷本《中国数学史大系》、《西学东传人物丛书》等,主译李约瑟《聆听大洋彼岸的回声和反响——回顾跨越太平洋两岸的科学文化交流》等书。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优秀科普著作暨科技进步奖等。
漫谈百年科技
2002年1月24日至25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和中国科学院科普办举办了“科技在我身边”系列讲座第一期,7位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交叉科学等领域着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座,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王渝生研究员做了题为《漫谈百年科技》的专题讲座。
王渝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
20世纪主要的的高新技术有以下几个:第一,核能与核技术;第二,航空航天技术;第三,激光技术;第四,信息技术;第五,生物技术;第六,纳米技术。
王渝生研究员最后说,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本来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是建立在观察、实验与数学的逻辑推理相结合的这种基础上的近代科学,它的诞生至今也不过400多年。它是从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到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运动学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标志才完成的。所以近代科学的产生,到现在也不过三四百年,而我们人类的历史已经有了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所以如果说人类到今天已经万岁了的话,那科学只是一岁,所以科学未来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还会无穷无尽。那么我们今天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还要认识到,科学精神是第一精神力量。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得我们未来的社会在科学技术和其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导下,发展更加健康,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