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栏目简介     主创人员     栏目动态     往期内容         



神舟三号上的科学实验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要介绍一下神舟三号飞船应用任务及其初步成果,这里边包括神舟三号飞船所做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监测以及对地观测这些主要的科学实验。最后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小结。

  我们知道神舟三号飞船是今年(2002年)3月25号晚上10点1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了七天的在轨运行,于(2002年)4月1号下午4点3分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2002年)4月1号16点54分返回舱顺利返回到了地面。到目前为止,轨道舱仍然在轨道上继续运行、科学实验也在继续进行。神舟三号飞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我们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神舟三号飞船的应用任务和它的初步成果。也就是说,我们要介绍一下神舟三号飞船上,做了哪些科学实验,这些科学实验有些什么意义,它们是怎么做的,做了以后有些什么初步的成果。

  这个是神舟三号飞船的一个图,上半部分是它的轨道舱,中间部分是返回舱,底下这一部分是推进舱。科学实验呢,凡是需要带回样品的实验,包括生命科学实验、材料科学实验都集中在返回舱里边,放在这个里边。其他一些科学实验呢,大部分都放在这个部分,这个部分我们也叫做附加段 。还有一部分实验,是在轨道舱里边,我们看到这一部分就是轨道舱,分离以后的轨道舱。这一部分返回舱将来要返回到地面。这个是推进舱。在轨道上飞行的时候,飞船是这个姿态,当它需要返回的时候,首先它要调姿,就是说要把推进舱的尾部对向后边,然后分离,然后把推进舱推到后边,开始喷气、减速。这时候,它开始进入了返回的轨道,到下降到140公里左右的时候,推进舱和返回舱将要分离,返回舱这时候开始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上,继续运行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到现在为止,轨道舱仍然在轨道上运行。下边我们就介绍一下,神舟三号飞船应用任务和它的初步成果。

  神舟三号飞船上所有做的科学实验、对地观测,这些仪器设备,我们通常叫做有效载荷。另外有一些,对有效载荷服务的设备,我们叫做有效载荷的公用设备。在这条神舟三号飞船上,进行的科学实验有这样几项,一个是空间生命科学,它主要包括了两台设备,就是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和空间细胞反应器。空间材料科学主要是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地球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了三台设备,也就是太阳常数监测器、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和地球辐射收支仪。空间环境预报与监测,包括两台设备,也就是大气成分探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另外有一台也就是说这一组飞船里主要的载荷,是对地观测的,它叫做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下边我们介绍一下关于生命科学。我们知道空间环境极端的条件,给生物技术提供了一个地面上不可能完全模拟的一个实验机会。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科学当中不可能在地面环境当中获知的一些本质的特征。在应用上有可能掌握以至于获取生产高质量的单晶,和高纯度高效的生物制品的空间生物工程方法,并产生巨大的效益。在这次实验当中,主要使用了两台设备,一台叫做空间蛋白体结晶装置。它主要是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培养出来优于地面的、能够用于大分子三维结构测定的单晶体。另外一台叫做空间细胞生物反应器。它可以进行动物植物细胞的空间培养,研究具有制药前景的动植物细胞的空间培养方法,再一个研究一下这些细胞在微重力的作用下,对细胞的生长、代谢、合成以及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的一些影响。

  我们先看看关于大分子的晶体生长,它的意义是这样,我们知道蛋白质和核酸这些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的结构决定了生物活性,使生物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蛋白质的结构知识,能够用于揭示生命的奥秘。也是发展理性药物设计和蛋白质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基础。生长蛋白质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它就成为了一个用晶体衍射法来测定和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一个制约的步骤。也就是在地面上的时候,由于重力场的作用,这个晶体很难以培养。空间由于有微重力的环境,在空间没有重力,它对晶体的生长创造了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所以,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微重力条件下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空间生物技术。这个实验的目标就是要在空间培养出高质量的生物大分子晶体。蛋白质晶体结构,测试的步骤一般是这样,首先要有晶体,有了蛋白质晶体以后,做衍射实验通过衍射实验以后,得到计算机电子密度图,通过这个电子密度图,再去建成分子的模型。这里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晶体,后面就很难以执行,如果得到高质量的大晶体,就有可能把后边的工作做得很好。

  这个实验的装置,是这样一个装置,它有60个结晶室,其中有50个是采用汽相扩散的,温控是20℃。有10个是采用液相扩散的,温度是4℃。这个实验装置的照片,就是像这个图所示。它选择的样品根据的原则是这样,它要有学术意义,有应用价值,同时又侧重检验这种技术和方法。我们现在选择的,经过许多生物学家反复论证,选择了16种样品包括以下的这16种,这个实验的初步结果是什么,设备上去以后,一直工作正常。工作7天以后,它随着返回舱返回来,顺利回收。地面同时做对比实验,一样的条件、一样的温度、一样的时间、一样的程序。只是天上是在微重力条件下,地面是在重力场下。这样发现,在空间生长出的晶体,生长出晶率达到了70%。其中在空间生长出了5种较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经过初步的衍射实验,至少有两种蛋白质晶体,也就是细胞色素b5和大肠杆菌羧基激酶。生长的晶体的衍射分辨率,已经超过了已经发表的数据。现在这些样品还在进一步分析和试验当中。这里给出了6张照片,就是以下六种蛋白质结晶的图片。这一种也就是细胞色素b5,和大肠杆菌羧基激酶。它的晶体长得确实是非常大。

  第二台仪器是细胞生物反应器,细胞生物反应器主要是在于利用在微重力条件下,没有沉降也没有对流,这样的特点,为细胞培养提供优越的环境。这样有利于细胞高密度高产量的培养,它的科学目标和晶体蛋白质结晶不一样。它主要是研究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方法,以及在微重力条件之下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代谢物的分泌有什么影响,为将来开展空间制药奠定一个基础。这个就是空间细胞反应器的一个照片。它这里边有一个储液室,也就是营养液。这边是细胞培养室,这个地方是个蠕动泵,它不断地把有营养的液体灌输到培养室去。另外有一个叫固化装置,就是在空间生长的时候,在最终生长好了,它把细胞的状态固化下来。这样我们能够看到,在空间它生产的情况。这个细胞反应装置有四个独立的培养单元,因此它能够培养四种细胞。细胞反应器的样品,主要是要选择具有制药前景的,比如说抑制癌症这样的一些产品。这次经过反复论证,选了四种,也就是以下的四种,包括人体组织淋巴瘤细胞、人大颗粒淋巴细胞,以及其他两种细胞。它的结果是这样,四种细胞经过在轨运行以后生长良好。而且发现,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骨架松散无序性增强,呈一种弥散性分布,细胞的能量消耗普遍减少,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人大颗粒细胞,在空间生长非常好。它长得和地面对照物相比较,几乎是12.5倍,而且它对肿瘤的靶细胞仍然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抗天花粉抗体的分泌量,比地面要增多,下边一张图就给出了一个对比,这四组细胞的对比。左边的都是在空间生长的,右边是地面对比生长。我们可以看到,人大颗粒淋巴细胞在空间生长的比地面生长的,要大12倍左右。

  下面我们再谈一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材料科学也是主要地利用在空间的微重力条件。我们知道在地面的时候,由于有重力场的作用,因此它就有浮力作用、有静压作用。这样的话,两种不同比重、不同密度的液体混在一起的时候,重的就要下沉、轻的要上浮。但是在微重力条件下,就没有这个作用。所以利用这个条件,可以利用这样的空间,生长出一些有特殊性能的晶体,得到有一些特殊性能的合金。这就是空间材料科学要研究的一些问题。我们所采用的设备,是一个叫做多工位晶体生长炉。这个内部的结构是这样,旁边这个是它的电控箱,这个装置一共有6个工位。换句话说,它能够生长六种晶体,那么在这里呢,这个上半部分就是有六种不同的材料。下边的部分是它的加热炉,它加热完了一个以后,可以把它提上来转一个位置,再把第二个样品送下去。所以就是说,这一台多工位晶体炉,可以进行六种样品的实验。它的加热温度最高可以到950℃,当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它提拉的速度,因为它是利用温度梯度来生产晶体的,它的提拉速度可以控制到每小时3毫米到280毫米,最大的移送距离是216毫米。这是我们国家自己设计和完成的。

  材料的选择,这次实验当中选择的材料,有三大类。一类是半导体的光电子材料,其中选了一个叫锑化镓。锑化镓在太阳能电池、长波激光器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再一种是碲锌镉。碲锌镉这个材料在冶金特性上和碲镉汞非常相似。碲镉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红外光电材料。但是由于碲镉汞本身有毒,这次为了考虑安全起见,选用了一种碲锌镉来代替碲镉汞。再一种是氧化物晶体,比如说用的是硅酸铋,硅酸铋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多功能的光信息的材料。再一种是金属合金和共晶合金材料。比如说有钯、镍、铜、磷、铝、钕、铁、钴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材料。另外一些材料的选择,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共晶合金的定向凝固研究,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凝固行为的研究,这样有以下一些样品,多工位晶体炉初步的结果是这样,多工位晶体生长炉进行了六种不同材料的空间加工,实现了预定的功能。六种材料都经历了熔化到凝固的过程,获得了一批经过空间加工的材料样品。其中有些材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加工的,比如说硅酸铋单晶,铝、钕、铁、钴和钯、镍、铜、磷都是我们第一次在空间加工成的。这些材料还在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当中。下面几张照片,这张照片显示的,就是这次进行实验的六种样品。这是刚刚从炉子里边取出来,从返回舱拿出来以后,从炉膛里边取出来六个样品。下面一个是硅酸铋晶体的比较。上面这个是在地面上生长,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表面有收缩有很多的沟。下面这一个是在空间生长的,它的表面非常光滑。当然这只是外观,科学家们进一步在做它的金相实验,进一步地分析研究。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地球环境监测这个方面的科学实验。地球环境监测的任务,是对地球环境的变化进行系统地监测、开展地球系统的研究,建立地球环境定量的模型。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了解和预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变化,这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幅员广大、自然灾害频繁,这样的话我们对气候的监测更加重要。

  这次监测的内容,是有这三个方面。一个是要定量地监测太阳的输入。也就是太阳对地球辐射的绝对量,辐射的能量。因为这是地球上主要的能源来源。第二个是要监测保护地球生物圈的大气臭氧浓度分布和垂直的结构变化。因为臭氧对保护人类也非常重要。第三个是监测一下地球向太空的辐射能量。所用的仪器有三种,一个叫做太阳常数监测器,再一个叫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再一个叫地球辐射收支仪。我们先看一下太阳常数监测器。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的轨道,因此这个距离是在变化的。另外 由于太阳本身发光的特性也在变化,比如太阳有活动周期,有黑子、有爆炸,这样太阳发射出来的能量也是有变化的。这样的话我们要监视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变化,太阳是地球的主要外部能源,是地球环境的一个决定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当太阳总的辐射量只要变化1%,就足以引起严重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所以说,对地球上中长期的天气预报,都需要依靠太阳辐射的资料。

  太阳常数监测器是这样的,它有三台绝对辐射计构成。这三台辐射计每一个视角范围是45度,三个相隔,每一个差15度,每一个的视场角是7.5度,它的测量范围是每平方米100瓦到2000瓦,它的光谱范围是从0.2微米到50微米。太阳常数测定的精度是5‰。下面这一个,是太阳绝对辐射计的一个内部结构图,它的初步结果是这样,这是在我们国家,首次进行太阳常数的测量,获得了非常精确的结果。举两个例子,一个是(2002年)3月30号到31号,用其中的2号绝对辐射计,测得了太阳常数的平均值是每平方米1366.9瓦。(2002年)4月1号到3号,用3号绝对辐射计测得太阳常数的平均值为每平方米1365.6瓦。国际上公认的这个数据,平均值是1367±7瓦每平方米。

  现在太阳常数(测量)仍然在继续进行。这个结果给出了,两次具体的测量结果。我们看,蓝色的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太阳常数的变化的平均值,这个粉红色的点是这台仪器实测的,在每个时刻的实测值。这个是在另一天测的,实际上每天都在测量。

  另外一台仪器叫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这一台主要测量太阳和大气紫外光谱。太阳和大气紫外光谱对地球的意义非常大。我们知道太阳紫外是太阳物理、大气物理、环境科学、气象科学、气候学所共同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太阳紫外辐射的能量,对于高层大气当中的光化学反应、臭氧的生成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知道臭氧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圈,如果臭氧层减薄,有可能破坏生物的DNA 、抑制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的平衡。但是由于大气的吸收,太阳紫外光谱,一般它的波长是小于0.29微米。这个测量只能在外层空间进行,在地球上没办法进行。这是这台仪器,这个是电控箱,这个仪器的本身。它能够测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太阳直射的光线,过来以后通过这个反射板进到里边去,它可以测太阳紫外光谱。另外一个从直接的方向,这个方向进去的时候,它可以测大气后向散射的紫外的光谱。它测量的范围是0.16到0.4微米,光谱的分辨率是0.15纳米,它测量的误差是±5%。它的结果是这样,它也是我们国内首次在340公里的高度上测得的太阳紫外的光谱和大气的后向散射的光谱。特别是12个特征波波长,测得了这个光谱。这个结果与国际上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是非常一致的。这个是作为一个比较结果,当然不是说有了这个结果,我们就不必测了。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测量,首先我们要比较一下这个结果和国际的结果是不是吻合。这样衡量这个仪器测得是不是准,它测得准,以后可以利用它来监测。这个粉红色的,是国际测量的平均值。黑色的是我们实测数据。我们看它吻合得非常好。这个测得的大气后向散射的12个特征光谱。

  第三台关于地球环境的监测仪器,是地球辐射收支仪。地球辐射平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地球上不同区域辐射的收支差,是形成重大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刚才谈到,太阳常数是测的太阳辐射进来的紫外,是测太阳辐射的紫外的光谱。我们要测地球向外层空间辐射了多少能量,通过这三个仪器来了解地球环境。这个照片是这台仪器,它的测量范围是从0.2到50微米是一个全波,它的短波段是0.2到4.5微米,这都是光谱的波长。视场角是±45度,测量的误差对全波来说是1%,对短波来说是1.5%。初步的结果是这样,设备工作是正常的,一直到现在还在测。在我国首次得到了,大量地球长波辐射和太阳反照率的数据,为我国以后在卫星上装载此类仪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地球辐射收支仪现在还在继续工作,这个是给出了发射以后第5天的一个测量结果,这里边看,这个粉红色的是一个短波辐射。短波辐射在阴面,也就是在地球背面,黑天的时候就没有了。黄色的是长波辐射,这个无论是在背面和前面都可以得到,蓝色是一个全波辐射。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空间环境的监测,我们知道空间环境变化,对人类航天任务关系非常重大,它涉及到载人航天的安全问题。因为在高空,在宇宙空间当中,有好多粒子环境、重粒子的辐射,同时在高层实际上还有一部分稀薄的大气。这些对于航天器的安全都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我们飞船,这个高度是300多公里,这时候的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因为有一定的大气密度,这个飞船的轨道会由于大气的存在,轨道逐步下降和衰竭,到一定程度飞船就会落到地面上来,进入大气层被烧毁。所以,这样大气密度就决定了航天器的寿命,决定了它的寿命。另外,大气成分就是在高层里边,有很多的氧原子,氧原子对航天器表面会产生侵蚀作用。研究这些了解它的状况,对于我们保护航天器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神舟三号上关于空间环境的监测内容主要是监测两个,一个就是大气密度,再一个就是大气成分。这是这台大气密度探测器外观的样子。它探测的密度范围,是从6.7×10负三次方帕到6.7×10的负五帕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气的范围。当然它取样室的温度是0℃-60℃。有了温度、有了气压就能折算出它的大气密度是多少。它是每一秒钟取一个样。这个就是大气成分探测器,它是中性成分质谱,它测量范围是2—34个原子单位。它的结果是这样,这两台仪器一直是工作非常正常,从发射上去以后,在自主飞行段,也就是七天运行的时间内,我们叫做它自主飞行段,以及到留轨飞行段,就是说返回舱回来以后,轨道舱在空间继续运行,叫留轨飞行。这两个段当中,这两个段包括各种不同的飞行模式之下,大气成分和大气密度资料,获得了一个全的资料。经过对数据的预处理,已经分别获得了十分详尽的,有关自主段的轨道高度、留轨初期的轨道高度和航行偏航模式下的高质量的大气成分和大气密度的实测数据。这是一个大气密度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南北纬40度之间,这个大气的密度的变化。底下的这个部分,是在飞船运行到地球背面时候的情况,这个时候,上面这个密度比较高的部分,是向阳的部分。这是一个大气密度(测试结果),而且这次是在地球发生磁暴以前9个小时,所以它的结果是非常平稳的。这张图给出的磁暴发生以后7个小时,可以看到这个密度是有扰动的,而且整个的密度有所提高。这张图给出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边原子氧的成分很高。此外还有氮分子,还有一个氮的原子。

  下面我们看一下对地观测,对地观测所采用的一台仪器叫做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成像光谱仪是新一代的图谱合一的光学遥感仪器。它具有获取地球目标,包括海洋、大气、陆地详细的光谱景象和快速、全球的覆盖能力。它所获得的这些地球目标的不同光谱的景象,有很多用途。它可以用来比如说可以用来农业的估产、比如小麦的产量、小麦成熟程度、生长得好坏,这种情况的地物波谱是不一样的。我们从空间获得的波谱,再加上和已有的样板进行比较,就能够对作物的产量做出估计。这个方面我们国家,也是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估产的精度非常高。再如可再生资源的调查,还有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比如说像洪水、水灾、沙尘暴,还有海洋环境的一些调查。比如说海洋的污染,海洋含有的叶绿素的多少,海岸带的泥沙淤积情况,这都可以进行监测。

  这个就是一个示意图,就是我们知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所有光线,也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可见光的波长,一般是在0.39到0.76微米,这个很窄的段属于可见光。比如说紫光、蓝光、青光、绿光,黄、橙、红占了这样一个波段。这个波长,比红的波再长的就是红外,红外线一般波长是从0.76微米到750微米。比紫色的光波长再短的,就叫做紫外线。它的波长一般是从1个纳米到0.4个微米。比这个紫外线再短的就X射线,再短就是γ射线,这是一个全部的光谱。这次光谱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就把可见光整个的这一段分成了20个波段,另外在近红外里边有10个波段,在热红外里边和短波红外里边,增加了4个波段,这样的话,就是一共有34个波段。换句话说,就是当飞船飞越地面进行扫描的时候,它在一次通过的时候,可以获得地面34幅图像。它的空间分辨率是1.5个毫弧度。也就是说,如果是在340公里左右轨道上的话,它的一个向圆的点,对应于地面是500米。所以说它是一个中分辨率。所以它是从宏观上的、大的方向来看地球上的情况。但是它扫描的范围很宽,它是正负44度。在340公里高度上,它扫描在地面对应的宽度,大约是500公里。这是这台仪器的景象。这一部分是它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这一部分是它的斯特林制冷机。因为要进行红外测量,必须把传感器冷到开氏80度,这个是斯特林制冷机的电控箱,这个是总的电子学箱。光谱仪在轨运行期间获得了大量的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的不同地区的34个波段的图像。这些图像从原始图像看,图像非常清晰,层次丰富。原始图像经过地面的均匀性校正以后,能够去除明显的条带,图像质量非常好。这也是我国在继美国1999年发射的这样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以后,是世界上第二台进入太空的光谱仪。我们看几张这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拍到的照片。我们看这幅照片,这个是利用了20波段、15波段和11波段,也就是分别在红、绿和蓝这个波段里边,进行合成的一个图像。这块实际上是印度尼西亚西部的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图,这上面的这个点是泰国的南部,中间这个颜色比较深的,是马六甲海峡。这个是进行彩色合成的,我们看到发亮的部分是云层。这一幅是给出了31波道,也就是短波红外的一个图像。和刚才这个图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它是反映短波的这个特征。这一幅是32信道,也就是热红外的一个信道波形,我们可以看到,刚才这个地方是云层,比较亮的部分现在变成黑的了,也就是这个云层的部分,现在温度是比较低。因为红外部分实际上感到的是地面物体的温度。我们看这边陆地是比较热,所以它比较亮。这是33信道的波形,这是34信道的波形,也就是热红外波形。这里明显地看,这边温度比较低,这个发亮的部分温度稍高,和刚才彩色合成的图像,完全不一样。就是说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同时可以获得34幅图像。根据不同的波段反映的地物波谱,可以来判断地面上的一些情况,包括海洋、包括陆地、包括大气的情况。我们知道上面这些实验当中,所获取的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这一些设备,公用设备是来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它完成指令的分发和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同时它还要对飞船上,微重力的水平进行测量 。

  公用设备和整个系统的关系是这样,这些是应用系统的一些科学仪器。公用系统负责对这些仪器进行供电,同时有一个数据管理,对它进行指令分发,采集它的数据,有一个通信子系统,它把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传输到地面。这样我们才能在地面上,获得这些图像。再一台是公用设备,是微重力测量仪。我们知道,我们刚才提到了,我们有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的实验,它是利用微重力的环境。这个微重力环境,究竟保持得怎么样,它是不是有一些扰动,用微重力仪可以进行监测。我们知道飞船在飞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姿态调整,需要进行轨道的调整。这些都会对它的微重力水平有所影响,微重力测量仪器,是要把这些状态监测下来。这个设备工作非常正常,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得到了飞船在正常飞行和飞船变轨、调姿、泄压、分离、制动、返回舱载荷,整个动作过程当中,这些特殊事件下,飞船微重力的数据,和它的变化曲线。这些结果不但为应用系统的生命和材料等微重力科学实验,提供了分析和实验结果的重要的依据,也为飞船系统地分析飞船飞行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因为它能把每一个过程当中,微重力的变化记录下来。再一个是有效载荷应用中心,我们知道这是飞船上的设备,把数据采集下来,通过公用设备把数据传回来,地面上就要有一套,接收和管理的(设备)。这个叫做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它的任务就是对飞行进行管理,包括制定有效载荷的运行计划,有效载荷进行监视和业务运行。因为在天上运行的过程当中,哪个仪器是否正常,温度是多少,有没有问题,都需要不断监视。接收下来有效载荷的高速下传的数据,以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有一个快视,就是当飞船飞越高空的时候,飞越我们接收站上空的时候,这个图像可以实时地传下来,可以在地面上实时地看到,就是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所看到的地面的景象。

  上面我们整个讲了一下,整个神舟三号飞船的科学的应用,下面我们简单地给一个总结。首先神舟三号飞船的应用任务,这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有的实验项目均获得成功,获得了非常可靠的数据 。另外就是无论对于返回以后拿到的产品样品,或者是还在天上运行的这部分,科学实验还在继续进行。留轨部分目前还在轨道上运行,像地球环境、空间环境、对地观测,这些项目还在每天都在继续进行。对于返回来已经拿到的产品,比如说从返回舱带回来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带回来的样品,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研究。神舟三号飞船所获得的这些初步的成果,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空间的资源,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后续的飞船任务,因为后续的我们还有神舟四号、神舟五号,以及我们未来要发展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这些应用项目,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谢谢大家,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